引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方法 | 第1-12页 |
一、理论前提的确立-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界定和判断标准 | 第12-18页 |
(一) 原告资格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 环境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 第13-15页 |
(三) 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定标准 | 第15-18页 |
1. 传统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判定标准的困境 | 第15-16页 |
2. 新型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的确立 | 第16-18页 |
二、它山之石—域外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 | 第18-24页 |
(一) 英美法系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以美国为例 | 第18-21页 |
(二) 大陆法系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以日本为例 | 第21-23页 |
(三) 域外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三、本土分析—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现状及完善的必要性 | 第24-34页 |
(一)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现状 | 第24-27页 |
1. 行政诉讼法中原告资格制度的不足 | 第25-26页 |
2. 环境保护专门立法中相关的不足 | 第26-27页 |
(二)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 | 第27-34页 |
1. 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进一步放宽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 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进一步放宽的现实出发点 | 第32-34页 |
四、解决进路—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完善—环境公益代表人引入 | 第34-43页 |
(一) 环境行政诉讼原告的扩展 | 第35-38页 |
1. 公民个人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6页 |
2. 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6-37页 |
3.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7-38页 |
(二) 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8-43页 |
1. 公益代表人—公民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构想 | 第38-40页 |
2. 公益代表人—环保社会团体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构想 | 第40-41页 |
3. 公益代表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构想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书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