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表索引 | 第13-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9页 |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有关概念的讨论 | 第19-21页 |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 | 第19-20页 |
·土壤侵蚀强度与程度 | 第20-21页 |
·传统的水土流失监测手段 | 第21-22页 |
·土壤侵蚀的尺度问题 | 第22-24页 |
·研究问题与区域概况 | 第24-2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研究问题和论文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43页 |
·区域土壤侵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6页 |
·欧洲 | 第30-34页 |
·美国 | 第34-35页 |
·我国 | 第35-36页 |
·土壤侵蚀调查中的遥感应用 | 第36-42页 |
·影像判读法 | 第36-38页 |
·指数提取法 | 第38-41页 |
·影像分类法 | 第41页 |
·其他图像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的数据基础 | 第43-51页 |
·区域土壤侵蚀的多种数据 | 第43-46页 |
·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数据格式 | 第45页 |
·数据的时空特性 | 第45-46页 |
·原始数据的收集 | 第46-47页 |
·遥感影像 | 第46页 |
·土地利用 | 第46页 |
·地形信息 | 第46页 |
·降雨资料 | 第46-47页 |
·土壤信息 | 第47页 |
·泥沙数据 | 第47页 |
·多种数据的集成运用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三种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方法的比较 | 第51-80页 |
·遥感目视解译成果 | 第51-53页 |
·基于植被与地形的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 | 第53-59页 |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和分析 | 第54-55页 |
·地形坡度的计算和分级 | 第55-57页 |
·交叉表 | 第57页 |
·结果讨论 | 第57-59页 |
·区域侵蚀定量估算 | 第59-67页 |
·模型建立 | 第59-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泥沙输移比计算 | 第66-67页 |
·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调查结果的比较 | 第67-78页 |
·遥感调查的栅格化 | 第67页 |
·结果间的统计比较 | 第67-74页 |
·结果间的空间比较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 | 第80-92页 |
·区域土壤侵蚀评价 | 第80-82页 |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 | 第80-81页 |
·区域侵蚀状况动态变化的分析 | 第81页 |
·区域土壤侵蚀状况的预测与模拟 | 第81-82页 |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 | 第82-84页 |
·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 | 第82-83页 |
·区域土壤侵蚀量估算 | 第83-84页 |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的内涵 | 第84-87页 |
·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的主要目的 | 第87-88页 |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壤侵蚀研究的应用潜力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基于季相变化与降雨过程的区域植被真实覆盖提取 | 第92-105页 |
·出发点 | 第92-94页 |
·区域植被的季相变化 | 第92-93页 |
·降雨的时空分配 | 第93-94页 |
·植被的遥感调查 | 第94-96页 |
·植被过程与降雨过程的组合关系 | 第96-101页 |
·植被过程 | 第96-97页 |
·降雨过程 | 第97-100页 |
·两者的组合关系 | 第100-101页 |
·降雨最大值同期的NDVI合成 | 第101-102页 |
·植被覆盖度和C值的估计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多指标聚类分析的区域土壤侵蚀评价 | 第105-127页 |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的讨论 | 第105页 |
·侵蚀分区 | 第105-108页 |
·已有的侵蚀分区 | 第105-106页 |
·亚区的分区指标 | 第106-107页 |
·分区单元 | 第107页 |
·分区方法 | 第107-108页 |
·分区指标 | 第108-118页 |
·植被指标 | 第108-113页 |
·年度气候指标 | 第113-115页 |
·分布式地形指数ln(a/tanβ) | 第115-117页 |
·降雨侵蚀力格局与分区 | 第117-118页 |
·分区结果 | 第118-125页 |
·分区方法 | 第118-120页 |
·分区评价 | 第120-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内容总结 | 第127-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