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部分 | 第1-73页 |
第一章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 | 第18-44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麻疹病毒的结构 | 第19-26页 |
·麻疹病毒粒子的形态学 | 第19页 |
·麻疹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9-21页 |
·麻疹病毒相关蛋白 | 第21-26页 |
·血凝素蛋白 | 第22-24页 |
·融合蛋白 | 第24-25页 |
·基质蛋白 | 第25-26页 |
·麻疹病毒通过与细胞的融合而造成侵染 | 第26-31页 |
·融合复合物的形成 | 第28页 |
·麻疹病毒的感染周期 | 第28-31页 |
·麻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转录 | 第31-35页 |
·RNA聚合酶 | 第31页 |
·转录 | 第31-33页 |
·RNA的复制和编辑 | 第33-35页 |
·麻疹病毒的增殖与包装 | 第35-36页 |
·麻疹病毒的体外培养和变异 | 第36-40页 |
·疫苗毒株的分析 | 第38页 |
·野生型病毒的分析 | 第38-40页 |
·麻疹病毒的免疫抑制 | 第40-41页 |
·麻疹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感染 | 第41-42页 |
·麻疹病毒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天然杀手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麻疹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 第44-55页 |
·麻疹病毒第一受体CD46的发现 | 第44-45页 |
·膜辅助因子蛋白CD46的分子结构 | 第45-47页 |
·CD46是一个多功能分子 | 第47-48页 |
·SLAM是麻疹病毒的第二受体 | 第48-50页 |
·SLAM的分子结构 | 第50-51页 |
·SLAM与麻疹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关系 | 第51-52页 |
·麻疹病毒与两个受体的关系 | 第52-53页 |
·麻疹病毒H蛋白对受体CD46和SLAM的表达调控 | 第53-55页 |
第三章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55-73页 |
·细胞凋亡概念 | 第55-56页 |
·细胞凋亡的基本信号转导途径 | 第56-60页 |
·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 | 第56-58页 |
·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 | 第58-59页 |
·内质网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 | 第59-60页 |
·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网络调控 | 第60-63页 |
·三条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对话(cross-talking)机制 | 第60-61页 |
·细胞器之间的凋亡信号转导网络 | 第61-63页 |
·病毒编码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及作用机制 | 第63-66页 |
·抑制死亡受体在细胞表面的聚集 | 第63页 |
·抑制死亡受体与死亡配体的结合 | 第63-64页 |
·抑制Bcl-2家族中促凋亡成员的功能 | 第64-65页 |
·抑制Caspase的活性 | 第65-66页 |
·病毒抑制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 第66页 |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 第66-6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9-73页 |
·关于麻疹病毒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关于HAP诱发凋亡的研究背景 | 第70-71页 |
·研究麻疹病毒诱发凋亡的意义 | 第71-7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工作部分 | 第73-156页 |
第四章 受体SLAM介导了麻疹病毒对非允许昆虫细胞的感染 | 第73-100页 |
·前言 | 第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4-87页 |
·细胞、病毒、抗体和试剂 | 第74-75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75页 |
·质粒DNA大量提取 | 第75-77页 |
·DNA片段回收 | 第77-78页 |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 第77页 |
·玻璃奶(Glass-milk)法 | 第77-78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78-79页 |
·线状质粒DNA的去磷酸化 | 第78页 |
·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 第78-79页 |
·转座载体的构建 | 第7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79-80页 |
·质粒DNA的转化 | 第80-81页 |
·常规转化法 | 第80页 |
·质粒的快速转化法 | 第80页 |
·质粒的电转化法 | 第80-81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81页 |
·菌落PCR | 第81页 |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以Grace’s为例) | 第81-82页 |
·细胞传代培养 | 第82页 |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82-83页 |
·冻存 | 第82页 |
·复苏 | 第82-83页 |
·脂质体介导的真核细胞转染 | 第83页 |
·外源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83-84页 |
·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 | 第84页 |
·pull down分析 | 第84-85页 |
·rv-egfp-SLAM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的融合 | 第85-86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86页 |
·免疫细胞化学分析 | 第86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 | 第86-87页 |
·研究结果 | 第87-96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 第87-89页 |
·SLAM融合蛋白在Sf9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89-90页 |
·SLAM在Sf9细胞膜上的定位及其与麻疹病毒H蛋白相互作用 | 第90-91页 |
·SLAM的表达使异种昆虫细胞成为麻疹病毒的敏感细胞 | 第91-93页 |
·麻疹病毒在SLAM-Sf9细胞中的复制和转录 | 第93-95页 |
·麻疹病毒诱导了SLAM-Sf9细胞的凋亡 | 第95-96页 |
·讨论 | 第96-100页 |
第五章 麻疹病毒诱发HeLa细胞的凋亡及其机制 | 第100-114页 |
·前言 | 第100-10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5页 |
·细胞、菌株、质粒和试剂 | 第101页 |
·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101-102页 |
·Hoechst 33342染色 | 第102页 |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 第102-104页 |
·实时定量PCR的相对定量分析 | 第104-105页 |
·研究结果 | 第105-111页 |
·麻疹病毒诱发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观察 | 第105-106页 |
·麻疹病毒感染导致HeLa细胞DNA特征性降解 | 第106-107页 |
·麻疹病毒感染诱发HeLa细胞核形态改变 | 第107-108页 |
·麻疹病毒感染与HeLa细胞的DNA亚二倍体峰 | 第108页 |
·麻疹病毒感染促发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应答 | 第108-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第六章 内源性HAP/RTN3的上调、定位和聚合与麻疹病毒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114-129页 |
·前言 | 第114-1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9页 |
·细胞、血清和试剂 | 第115-116页 |
·半定量RT-PCR | 第116-117页 |
·Western blot | 第117-118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18页 |
·免疫荧光定位 | 第118-119页 |
·二硫键复合物的检测 | 第119页 |
·研究结果 | 第119-125页 |
·麻疹病毒对内源性HAP转录和翻译的调控 | 第119-120页 |
·过表达的外源HAP的内质网定位与细胞凋亡 | 第120-122页 |
·麻疹病毒感染时内源性HAP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 | 第122-123页 |
·麻疹病毒感染与HAP蛋白四聚体的形成 | 第123-124页 |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HeLa细胞内质网的应激反应 | 第124-125页 |
·讨论 | 第125-129页 |
第七章 线粒体、死亡受体途径与麻疹病毒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关系 | 第129-142页 |
·前言 | 第129-1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0-133页 |
·细胞、质粒、试剂和抗体 | 第130页 |
·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检测(△ψm) | 第130-131页 |
·核抽提(高渗法) | 第131页 |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131-132页 |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_ⅰ)的测定 | 第132页 |
·Ca~(2+)荧光探针负载 | 第132页 |
·细胞表面蛋白的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 | 第132-133页 |
·研究结果 | 第133-139页 |
·麻疹病毒感染诱导HeLa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下降 | 第133-134页 |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及其与HAP表达的关系 | 第134-136页 |
·麻疹病毒感染上调细胞表面TRAIL的表达 | 第136-137页 |
·麻疹病毒感染下调了NFκB的亚基p65的表达 | 第137-138页 |
·麻疹病毒诱发HeLa细胞凋亡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38-139页 |
·讨论 | 第139-142页 |
第八章 麻疹病毒及其H蛋白相互作用短肽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 第142-156页 |
·前言 | 第142-1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43-148页 |
·病毒、细胞和试剂 | 第143-144页 |
·病毒的增殖、分离和提纯 | 第144页 |
·转座载体的构建与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144-146页 |
·噬菌体文库筛选 | 第146-148页 |
·噬菌体十五肽文库的扩增 | 第146页 |
·从培养液中提纯噬菌体粒子 | 第146-147页 |
·制备饥饿态细胞 | 第147页 |
·筛选过程 | 第147页 |
·Input滴定 | 第147-148页 |
·ELISA | 第148页 |
·研究结果 | 第148-153页 |
·以麻疹病毒筛选的相互作用短肽及序列 | 第148-150页 |
·与可溶性H蛋白结合的短肽及其序列 | 第150-151页 |
·麻疹病毒受体SLAM蛋白56-70位氨基酸特点分析 | 第151-152页 |
·麻疹病毒与NFκB和IκBα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功能区预测 | 第152-153页 |
·讨论 | 第153-156页 |
论文总结 | 第156-158页 |
创新点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