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9页 |
导论:水资源危机与制度创新 | 第19-48页 |
第一节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 第19-22页 |
一、水是生命性资源 | 第19-20页 |
二、水是资源性资源 | 第20页 |
三、水是基础性资源 | 第20-21页 |
四、水是战略性资源 | 第21-22页 |
五、水是核心资源 | 第22页 |
第二节 中国面临水资源危机 | 第22-25页 |
一、中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 第22-24页 |
二、水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 第25-33页 |
一、跨流域调水工程 | 第27-29页 |
二、海水淡化技术 | 第29-32页 |
三、节水技术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制度创新 | 第33-39页 |
一、制度障碍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 第33-35页 |
二、制度创新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 第35-38页 |
三、理想的水资源制度的社会特征 | 第38-39页 |
第五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40-41页 |
第六节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41-48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41-42页 |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42-44页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44-45页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46-48页 |
第一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面临的挑战 | 第48-79页 |
第一节 水资源概念与特征 | 第48-54页 |
一、水资源概念 | 第48页 |
二、水资源特征 | 第48-53页 |
三、水资源特征的制度分析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 | 第54-64页 |
一、水资源总量 | 第54-56页 |
二、水资源基本特点 | 第56-60页 |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60-63页 |
四、水资源现状总体评价 | 第63-64页 |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第64-75页 |
一、2010年及202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第64-71页 |
二、2030年及205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第71-74页 |
三、未来水资源供需展望 | 第74-75页 |
第四节 21世纪中国水资源面对的主要挑战 | 第75-79页 |
一、洪涝与干旱仍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第75-76页 |
二、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 第76页 |
三、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与用水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 第76-77页 |
四、水资源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第77-78页 |
五、水资源条件与产业结构及布局不相适应 | 第78页 |
六、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 | 第78-79页 |
第二章 水资源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79-119页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79-85页 |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第79-80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80-82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82-83页 |
四、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83-84页 |
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 | 第85-93页 |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85-89页 |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89-90页 |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90-91页 |
四、循环经济的意义 | 第91-92页 |
五、水资源循环经济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制度经济理论 | 第93-100页 |
一、制度的涵义 | 第93-94页 |
二、制度的构成 | 第94-96页 |
三、制度的功能 | 第96-98页 |
四、制度创新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现代产权理论 | 第100-112页 |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 | 第101-103页 |
二、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 | 第103-105页 |
三、公共资源的产权与外部性 | 第105-110页 |
四、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策略 | 第110-112页 |
第五节 价值理论 | 第112-119页 |
一、水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113-116页 |
二、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 第116-117页 |
三、水资源价值的表现 | 第117-119页 |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与国际经验借鉴 | 第119-147页 |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概述 | 第119-123页 |
一、水资源管理的内涵 | 第119页 |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 第119-120页 |
三、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 第120-121页 |
四、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现状 | 第123-134页 |
一、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 第123-125页 |
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 第125-128页 |
三、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128-132页 |
四、水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34-147页 |
一、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 第134-135页 |
二、日本的水资源管理 | 第135-137页 |
三、英国的水资源管理 | 第137-139页 |
四、法国的水资源管理 | 第139-141页 |
五、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 | 第141-142页 |
六、国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发展态势 | 第142-147页 |
第四章 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安排 | 第147-186页 |
第一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涵义 | 第147-159页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 第147-149页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9-152页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 | 第152-156页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 | 第156-158页 |
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架构 | 第158页 |
六、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流域管理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创新 | 第159-173页 |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160-163页 |
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 第163-165页 |
三、新型水资源管理体制下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第165-168页 |
四、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 第168-170页 |
五、新体制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 | 第170-173页 |
第三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企业制度与中介制度 | 第173-179页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府制度 | 第173-175页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企业制度 | 第175-178页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中介制度 | 第178页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保证 | 第178-179页 |
第四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建设 | 第179-186页 |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决策机制 | 第179-181页 |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 | 第181-183页 |
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激励机制 | 第183-185页 |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监督机制 | 第185-186页 |
第五章 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 | 第186-231页 |
第一节 水资源产权——水权概述 | 第186-197页 |
一、水权的由来 | 第186-187页 |
二、水权的经济学涵义 | 第187-190页 |
三、水权的特征 | 第190-192页 |
四、水权体系的构成 | 第192-197页 |
第二节 初始水权的界定 | 第197-200页 |
一、初始水权的概念 | 第197页 |
二、初始水权的界定 | 第197-200页 |
第三节 水权的分配 | 第200-213页 |
一、水权分配的原则 | 第201-203页 |
二、水权分配的关键参数 | 第203-204页 |
三、水权分配的模式 | 第204-208页 |
四、水权分配的程序 | 第208-211页 |
五、特殊水权的分配 | 第211-213页 |
第四节 水权制度及其变迁 | 第213-223页 |
一、水权制度概述 | 第213-216页 |
二、国外水权制度变迁 | 第216-221页 |
三、国内水权制度变迁 | 第221-222页 |
四、结论与启示 | 第222-223页 |
第五节 水权制度创新 | 第223-231页 |
一、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安排 | 第224-225页 |
二、中国现行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5-226页 |
三、水权制度创新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226-231页 |
第六章 水资源交易与市场制度安排 | 第231-275页 |
第一节 水权交易的经济学意义 | 第231-237页 |
一、水权交易的概念 | 第231页 |
二、水权交易的动因 | 第231-232页 |
三、水权交易的成本分析 | 第232-233页 |
四、水权交易的外部性 | 第233-234页 |
五、水权交易中的政府作用 | 第234-236页 |
六、水权交易的形式 | 第236-237页 |
第二节 水权市场的制度安排 | 第237-254页 |
一、水权市场概述 | 第237-243页 |
二、水权市场的构建 | 第243-252页 |
三、水权市场的管理 | 第252-254页 |
第三节 水权交易的构成体系 | 第254-264页 |
一、水权交易的组织结构 | 第254-255页 |
二、水权交易主体的管理 | 第255-256页 |
三、水权交易的规则体系 | 第256-259页 |
四、水权交易的信息体系 | 第259-260页 |
五、水权交易的监管体系 | 第260-261页 |
六、水权交易的调控体系 | 第261-263页 |
七、水权交易的法规体系 | 第263-264页 |
第四节 水权交易的案例分析 | 第264-275页 |
一、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 第264-269页 |
二、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 第269-275页 |
第七章 水资源价格制度安排 | 第275-304页 |
第一节 水价制度概述 | 第275-281页 |
一、中国水价制度的沿革 | 第275-279页 |
二、国外水价制度的实施 | 第279-281页 |
第二节 中国水价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81-289页 |
一、水价理论不完善 | 第281-282页 |
二、水资源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 第282-283页 |
三、水资源价格偏低 | 第283-285页 |
四、水价结构不合理 | 第285页 |
五、水价的公共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85-287页 |
六、水价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 第287-289页 |
第三节 水价的形成机制 | 第289-304页 |
一、水价的构成 | 第289-291页 |
二、水价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91-294页 |
三、水价形成的供求机制 | 第294-297页 |
四、水价制定的原则 | 第297-299页 |
五、水价制定的程序 | 第299-300页 |
六、水价制定的机制 | 第300-302页 |
七、水价体系的构成 | 第302-304页 |
第八章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安排 | 第304-317页 |
第一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概述 | 第304-308页 |
一、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沿革 | 第304-307页 |
二、中国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的现状 | 第307-308页 |
第二节 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创新 | 第308-317页 |
一、水资源立法的原则 | 第308-309页 |
二、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构成 | 第309-310页 |
三、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体系的重建 | 第310-315页 |
四、水资源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健全 | 第315-317页 |
第九章 水资源文化制度安排 | 第317-335页 |
第一节 水文化概述 | 第317-324页 |
一、宇宙生成的“水原说” | 第317-318页 |
二、水文化的形成 | 第318-319页 |
三、水文化的社会影响 | 第319-321页 |
四、水文化的朴素可持续发展观 | 第321-322页 |
五、水文化的现实价值 | 第322-324页 |
第二节 水资源文化制度 | 第324-335页 |
一、文化制度及其分类 | 第324-325页 |
二、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成 | 第325-327页 |
三、节水型社会的水文化制度 | 第327-329页 |
四、水资源文化制度的构建 | 第329-335页 |
结语:水资源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335-350页 |
一、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 第335-338页 |
二、加强水量、水质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 第338-340页 |
三、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 第340-342页 |
四、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 第342-343页 |
五、创建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 第343-344页 |
六、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 第344-346页 |
七、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 | 第346-347页 |
八、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 第347-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350-363页 |
后记 | 第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