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10页 |
| ·目的 | 第7-8页 |
| ·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括 | 第10-12页 |
| ·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 | 第10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 ·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 2 国家重点实验室概述 | 第14-21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 | 第14-16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提出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提出的可能性 | 第15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目的 | 第15-16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状况 | 第16-19页 |
| ·学科布局 | 第16-17页 |
| ·部门布局 | 第17-19页 |
| ·地域布局 | 第19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 第19-21页 |
| 3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的内涵 | 第21-30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沿革 | 第21-22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建”机制 | 第22-23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管”机制 | 第23-27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 | 第27-30页 |
| 4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分析 | 第30-41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的合理性 | 第30-33页 |
| ·“共建”的合理性 | 第30-31页 |
| ·“共管”的合理性 | 第31-32页 |
|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的缺陷 | 第33-41页 |
| ·政府主导的经费筹集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 第34-35页 |
|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管理部门、依托单位关系不顺,“相对独立”未真正落实 | 第35-36页 |
| ·评估工作欠完善,评估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 第36-39页 |
| ·管理缺乏科学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9-41页 |
| 5 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对策 | 第41-57页 |
| ·合理定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功能 | 第41-43页 |
| ·功能定位问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根本问题 | 第41页 |
| ·功能定位必须坚持眼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 ·功能定位必须遵循基础研究本身的规律 | 第42-43页 |
| ·健全政府主导的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 | 第43-47页 |
| ·完善法规,明确政府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投资职责 | 第45页 |
|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体系 | 第45-46页 |
| ·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核算和监督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 第46-47页 |
| ·建立结构合理、关系理顺的管理队伍 | 第47-49页 |
| ·理顺各方关系简化管理程序优化组织结构 | 第47-48页 |
|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 | 第48-49页 |
| ·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 | 第49-52页 |
|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提供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 ·加强评估体系的建设,改进评估的内部机制 | 第51-52页 |
| ·实现“依托”与“相对独立”的良性互动 | 第52-54页 |
| ·充分依托单位,搞好后勤保障 | 第52-53页 |
| ·落实“相对独立”,发挥实验室自主权 | 第53-54页 |
| ·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 第54-57页 |
| ·信息化促进实验室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 第54-55页 |
| ·加强相关实验室的网络联合,发挥群体优势 | 第55-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注释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主要科研课题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