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合同效力分析 | 第13-24页 |
1.1 合同效力 | 第13-15页 |
1.1.1 合同效力的含义 | 第13-14页 |
1.1.2 合同效力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14-15页 |
1.2 合同成立效力 | 第15-19页 |
1.2.1 合同成立 | 第16页 |
1.2.2 合同成立的性质 | 第16-17页 |
1.2.3 合同成立的要件 | 第17页 |
1.2.4 合同效力于合同成立 | 第17-18页 |
1.2.5 合同成立的效力 | 第18-19页 |
1.3 合同履行效力 | 第19-24页 |
1.3.1 合同生效 | 第19页 |
1.3.2 合同履行效力 | 第19-22页 |
1.3.3 合同的有效 | 第22-24页 |
第2章 预期违约规则 | 第24-65页 |
2.1 预期违约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 第24-28页 |
2.1.1 英国法 | 第24-26页 |
2.1.2 美国法 | 第26-27页 |
2.1.3 国际相关立法规定 | 第27-28页 |
2.2 预期违约的确立、意义 | 第28-31页 |
2.3 预期违约的含义及法律特征 | 第31-34页 |
2.3.1 预期违约的含义 | 第31-34页 |
2.3.2 法律特征 | 第34页 |
2.4 预期违约制度适用阶段 | 第34-39页 |
2.5 预期违约的救济措施 | 第39-42页 |
2.5.1 债权人承认预期违约 | 第40-41页 |
2.5.2 债权人拒绝承认预期违约 | 第41-42页 |
2.6 与相关制度比较 | 第42-54页 |
2.6.1 预期违约与缔约过失 | 第42-45页 |
2.6.2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 | 第45-48页 |
2.6.3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 | 第48-54页 |
2.7 预期违约的理论基础 | 第54-62页 |
2.7.1 效率违约 | 第55-59页 |
2.7.2 诚信原则 | 第59-62页 |
2.8 立法进步与不足及修改建议 | 第62-63页 |
2.8.1 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规定的进步之处 | 第62页 |
2.8.2 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规定的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2.9 合同救济制度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