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 1.豆野螟的研究 | 第14-21页 | 
| ·豆野螟的分布 | 第14页 | 
| ·豆野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 第14-18页 | 
| ·豆野螟的世代与历期 | 第15页 | 
| ·生活习性 | 第15-17页 | 
| ·成虫羽化 | 第15-16页 | 
| ·交尾与产卵 | 第16页 | 
| ·成虫趋光性 | 第16页 | 
| ·卵 | 第16页 | 
| ·幼虫 | 第16-17页 | 
| ·幼虫耐饥力 | 第17页 | 
| ·田间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第17-18页 | 
| ·豆野螟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18-21页 | 
| ·豆野螟的农业防治技术 | 第18-19页 | 
| ·抗虫品种培育 | 第18-19页 | 
| ·耕作技术 | 第19页 | 
| ·农事操作 | 第19页 | 
| ·豆野螟的化学防治技术 | 第19-20页 | 
| ·豆野螟的生物防治 | 第20-21页 | 
| ·豆野螟的综合防治 | 第21页 | 
| 2.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1-32页 | 
|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 | 第22-24页 | 
| ·昆虫诱导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 | 第24-25页 | 
| ·植物次生物质的应用 | 第25-30页 | 
| ·寄主识别与寄主定位 | 第25-26页 | 
| ·交配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 第26页 | 
| ·取食行为 | 第26-27页 | 
| ·生长发育抑制 | 第27页 | 
| ·杀卵和降低生殖力 | 第27页 | 
| ·杀虫作用 | 第27-28页 | 
| ·昆虫外激素的协同剂 | 第28页 | 
| ·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寻找寄主的线索(诱导的植物化学防御ⅳ | 第28-29页 | 
| ·帮助寻找更有效的害虫驱避剂 | 第29页 | 
| ·用于抗虫品种的选育 | 第29-30页 | 
| ·寄主植物对昆虫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寄主植物对昆虫MFO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寄主植物对昆虫EST的影响 | 第31页 | 
| ·寄主植物对昆虫GST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影响昆虫解毒酶系诱导的因子 | 第32页 | 
| 3.寄主植物影响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32-33页 | 
| 4.农药对寄主植物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3页 | 
| 5.有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 第34-54页 | 
| 第一节 豇豆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生态位研究 | 第34-45页 | 
| 1.引言 | 第3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调查方法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生态位宽度 | 第35页 | 
| ·生态位重叠 | 第35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 ·豇豆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类 | 第35页 | 
| ·空间生态位分析 | 第35-43页 | 
| ·时间生态位分析 | 第43-44页 | 
| 4.讨论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 第45-54页 | 
| 1.引言 | 第45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 ·取样方法 | 第45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化学杀虫剂对豇豆田节肢动物结构组成的影响 | 第46-49页 | 
|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对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均匀度的影响 | 第49-53页 | 
| 4.讨论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豆野螟取食不同寄主作物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差异 | 第54-57页 | 
| 1.引言 | 第54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供试虫源 | 第54页 | 
| ·供试寄主植物 | 第54页 | 
| ·主要供试药剂 | 第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 ·室内毒力测定 | 第54-55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绿福高效顺反氯氰菊酯的敏感性 | 第55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万灵的敏感性 | 第55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安打的敏感性 | 第55-56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取食不同寄主作物的豆野螟体内四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 第57-62页 | 
| 1.引言 | 第57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供试虫源 | 第57页 | 
| ·供试寄主植物 | 第57页 |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 ·酶液制备 | 第57页 |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测定 | 第57-58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 ·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 3.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2-82页 | 
| 1.引言 | 第62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供试虫源 | 第62页 | 
| ·供试寄主植物 | 第62-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 ·温度处理和测定方法 | 第63页 | 
| ·主要测定指标及计算公式 | 第63页 | 
|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63-80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幼虫和蛹历期的影响 | 第63-66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幼虫及蛹重的影响 | 第66-68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豆野螟生命参数的影响 | 第68-77页 | 
| ·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生命参数分析 | 第68-71页 | 
| ·存活曲线 | 第71-73页 | 
| ·雌成虫年龄特征存活率(l_x)及年龄特征产雌率(m_x) | 第73-77页 |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的种群动态参数 | 第77-80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及不同品种豇豆的抗性比较 | 第82-92页 | 
| 1.引言 | 第82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 ·供试寄主植物 | 第82页 | 
| ·供试豇豆品种 | 第82页 | 
| ·供试虫源 | 第82页 |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第82页 | 
| ·不同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对比实验 | 第82-83页 | 
| 3.结果及分析 | 第83-89页 | 
|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分析 | 第83-84页 | 
|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花瓣的选择比较 | 第83页 | 
| ·豆野螟对不同寄主的豆荚选择比较 | 第83-84页 | 
| ·不同品种的豇豆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 第84-89页 | 
| ·不同品种的豇豆在不同花期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 第84-89页 | 
| ·不同寄主花瓣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 第89页 | 
| ·不同寄主豆荚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 第89页 | 
| ·不同寄主对豆野螟的抗性比较 | 第89页 | 
| 4.讨论 | 第89-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 附录:研究生期间撰写的研究论文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