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一、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11-15页 |
1、历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第11页 |
2、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3、中医辨证与治疗 | 第12-14页 |
4、外治法 | 第14-15页 |
二、西医对本病的研究 | 第15-17页 |
1、哮喘的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2、治疗方案 | 第16页 |
3、治疗药物 | 第16-17页 |
三、讨论及展望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5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18-24页 |
1、设计原则 | 第18页 |
2、诊断标准 | 第18-22页 |
3、病历纳入标准 | 第22页 |
4、病历排除标准 | 第22页 |
5、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第22-23页 |
6、脱落病例 | 第23页 |
7、病例的剔除 | 第23-24页 |
三、治疗方案 | 第24-30页 |
1、实验用药名称、规格 | 第24页 |
2、药物用法 | 第24-25页 |
3、治疗时间 | 第25页 |
4、合并用药 | 第25-30页 |
四、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30-31页 |
1、一般记录项目 | 第30页 |
2、观测指标 | 第30-31页 |
五、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31-33页 |
1、主要疗效判定标准 | 第31-32页 |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临床经验制定) | 第32页 |
3、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2页 |
4、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32-33页 |
六、研究结果 | 第33-49页 |
1、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2、入选病例数量及完成情况 | 第34-35页 |
3、可比性分析 | 第35-40页 |
4、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分析 | 第40页 |
5、有效性分析 | 第40-49页 |
6、安全性分析 | 第49页 |
七、结论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2-57页 |
一、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现状与研究方向 | 第52页 |
二、固本防哮饮的立方依据及治法探讨 | 第52-54页 |
三、固本防哮饮的组方及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四、穴位敷贴的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五、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