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部冬季雾的生消机制及其微物理特征
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对雾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雾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雾的研究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外场观测概况 | 第17-22页 |
·观测地点 | 第17-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资料及预处理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典型雾过程的生消物理机制 | 第22-34页 |
·两地雾过程简况 | 第22-24页 |
·冷暖平流前后作用的平流辐射雾生消机制 | 第24-27页 |
·冷暖平流同时作用的平流辐射雾生消机制 | 第27-30页 |
·山地辐射雾生消机制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湖北西部冬季雾的微观物理特征 | 第34-44页 |
·两地微物理参数 | 第34-37页 |
·两地雾滴谱分布 | 第37-38页 |
·两地微物理参量的演变特征 | 第38-42页 |
·平流辐射雾的演变特征 | 第38-40页 |
·山地辐射雾的演变特征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山地与平原冬季雾含水量准周期振荡特征 | 第44-52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雾水含量的小波分析 | 第45-51页 |
·平原地区雾含水量小波分析 | 第45-49页 |
·山地地区雾含水量小波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2-54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52-53页 |
·本文特色 | 第53页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