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 第12-13页 |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第13-15页 |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梨的栽培利用价值与梨资源 | 第16-21页 |
| ·梨栽培利用价值 | 第16-17页 |
| ·营养价值 | 第16页 |
| ·药用价值 | 第16-17页 |
| ·食用价值 | 第17页 |
| ·工业价值 | 第17页 |
| ·梨资源 | 第17-20页 |
| ·栽培梨品种原产地及分布 | 第17-18页 |
| ·我国主要栽培梨系统及品种资源 | 第18页 |
| ·梨生物学特性 | 第18-20页 |
| ·梨的繁殖技术研究 | 第20-21页 |
| ·种子繁殖 | 第20页 |
| ·嫁接繁殖 | 第20页 |
| ·扦插繁殖 | 第20-21页 |
|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21-24页 |
| ·梨的胚培养 | 第21页 |
| ·梨的茎培养研究 | 第21-22页 |
| ·梨的叶片培养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目的意义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梨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25-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带部分子叶胚培养的影响 | 第26-28页 |
| ·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培苗的生长进程 | 第28-31页 |
| ·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培苗的生长状态 | 第31-3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 3. 梨的茎段培养 | 第34-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34-35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35页 |
| ·有芽茎段与无芽茎段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4. 梨的叶片培养 | 第38-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叶片不定芽再生的过程 | 第39页 |
| ·不同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最佳培养基配比的筛选 | 第39-40页 |
| ·细胞分裂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生长状态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接种方式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5. 梨组培苗的移栽 | 第43-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移栽材料 | 第43页 |
| ·移栽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炼苗移栽生长过程 | 第44-45页 |
| ·栽培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的盘炼方式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6.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7页 |
| ·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附表:本研究使用的基本培养基配方(单位:MG/L)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