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缩写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毛细管电泳、微流控芯片和细胞影像技术的单细胞分析 | 第14-48页 |
·引言 | 第14页 |
·毛细管电泳单细胞分析 | 第14-18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单细胞分析 | 第15-16页 |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单细胞分析 | 第16-18页 |
·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 | 第18-23页 |
·单细胞培养 | 第18页 |
·单细胞操纵 | 第18-21页 |
·流体重力学驱动细胞操纵 | 第19-20页 |
·电驱动细胞操纵 | 第20-21页 |
·光驱动细胞操纵 | 第21页 |
·单细胞组分分析 | 第21-23页 |
·影像学单细胞分析 | 第23-39页 |
·常舰普通荧光显微术 | 第23-26页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 | 第26-28页 |
·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术 | 第28-29页 |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 第29-34页 |
·激光热透镜显微术 | 第34页 |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术 | 第34-35页 |
·扫描电化学显微术 | 第35-38页 |
·原子力显微术 | 第38-39页 |
·其他单细胞分析方法 | 第39页 |
·展望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电泳/柱端安培法检测小麦(Cha9)单个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抗坏血酸 | 第48-68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5页 |
·仪器 | 第49-52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柱端安培检测仪器 | 第49页 |
·微流控芯片 | 第49-50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柱端安培检测装置 | 第50-51页 |
·碳纤维簇微盘电极 | 第51-52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抗坏血酸的线形扫描伏安法 | 第53页 |
·小麦(Cha9)单个愈伤组织细胞的制备 | 第53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柱端安培检测抗坏血酸 | 第53-54页 |
·单细胞进样,破膜和检测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溶液中O_2对抗坏血酸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柱端安培检测抗坏血酸 | 第56-60页 |
·微流控芯片检测小麦(cha9)单个愈伤组织细胞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胃癌细胞中癌胚抗原mRNA | 第68-84页 |
·引言 | 第68-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仪器部分 | 第7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1 落射激光诱导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强度 | 第71页 |
·核酸杂交 | 第71-72页 |
·MGC 803胃癌细胞的制备和处理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最佳检测条件 | 第73-76页 |
·核酸荧光探针碱基序列的选择 | 第73-75页 |
·FRET的检测条件 | 第75-76页 |
·FAM和Cy3荧光探针检测条件选择 | 第76页 |
·FRET检测CEAmRNA克隆片段的线性范围,检测限,重现性 | 第76-78页 |
·溶膜细胞提取液的测定 | 第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四章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高通量检测单个胃癌细胞中癌胚抗原基因表达的mRNA | 第84-102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仪器部分 | 第85-8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落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荧光产物 | 第86-87页 |
·MGC 803贴壁处理和检测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9页 |
·FRET检测条件 | 第87-91页 |
·细胞膜蚀孔法快速导入荧光探针条件 | 第91-93页 |
·单个细胞中CEA mRNA的定量检测 | 第93-99页 |
·荧光核酸探针进入大量的单个细胞的分布 | 第93-94页 |
·两种荧光探针不同浓度配比对FRET的强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FRET高通量检测单个胃癌细胞的CEA mRNA | 第95-99页 |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激光诱导荧光显微术/双酶催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单个胃癌细胞中的葡萄糖 | 第102-122页 |
·引言 | 第102-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7页 |
·实验仪器 | 第10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落射荧光显微镜检测葡萄糖 | 第104-105页 |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 | 第105-106页 |
·单个细胞的取样和检测 | 第106-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0页 |
·双酶催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葡萄糖最佳检测条件 | 第107-112页 |
·落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荧光产物 | 第107-108页 |
·GOD的比活力的选择 | 第108-109页 |
·HRP的比活力的选择 | 第109-111页 |
·孵育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双酶催化荧光底物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检测限 | 第112-116页 |
·双酶催化荧光底物检测标准葡萄糖的重现性 | 第116页 |
·胃癌细胞提取液的葡萄糖浓度的检测 | 第116页 |
·双酶催化荧光底物检测葡萄糖的回收率 | 第116-117页 |
·单个MGC 803胃癌细胞中的葡萄糖的定量检测 | 第117-120页 |
·结论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信号转导细胞传感器测定肾上腺素 | 第122-137页 |
·引言 | 第122-123页 |
·实验部分 | 第123-125页 |
·实验仪器 | 第12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23-124页 |
·实验方法 | 第124-125页 |
·落射荧光显微镜检测葡萄糖 | 第124页 |
·细胞对肾上腺素的响应的检测 | 第124-125页 |
·肝细胞处理 | 第1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33页 |
·肾上腺素对肝细胞刺激的检测 | 第125-131页 |
·肾上腺素对肝细胞刺激后葡萄糖释放随时间的变化 | 第125-128页 |
·肝细胞细胞对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刺激后葡萄糖的释放 | 第128-131页 |
·肾上腺素对大量肝细胞刺激后检测的重现性 | 第131页 |
·单个肝细胞对肾上腺素刺激的响应 | 第131-133页 |
·结论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