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证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
引言 | 第1-16页 |
文献研究 | 第16-49页 |
一、病证名溯源 | 第16-19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19-34页 |
(一) 病因 | 第19-24页 |
(二) 病机 | 第24-34页 |
三、诊断 | 第34-38页 |
(一) 辨证要点 | 第35-37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37-38页 |
四、治则治法 | 第38-42页 |
(一) 治则 | 第38-40页 |
(二) 治法 | 第40-42页 |
五、方药 | 第42-47页 |
(一) 因证组方 | 第44-45页 |
(二) 因法施药 | 第45-46页 |
(三) 针灸疗法 | 第46-47页 |
六、预防调护 | 第47-49页 |
(一) 调理情志 | 第47页 |
(二) 调节饮食 | 第47-48页 |
(三) 调理起居 | 第48-4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9-77页 |
一、统计分析方法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二、气郁证证治分析的设计 | 第50-5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 | 第50-52页 |
(二) 确定研究对象 | 第52-54页 |
(三) 数据规范化与建立数据库 | 第54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一) 方剂分布概况 | 第54-55页 |
(二) 各个历史时期的证治状况 | 第55页 |
四、各个历史时期气郁证治情况 | 第55-68页 |
(一) 宋金元以前的证治分析 | 第55-59页 |
(二) 明代证治分析 | 第59-62页 |
(三) 清代证治分析 | 第62-65页 |
(四) 近现代证治分析 | 第65-68页 |
五、总体证治分析 | 第68-77页 |
(一) 全部方药的统计分析 | 第68-72页 |
(二) 各个历史时期用药频率的比较 | 第72-77页 |
讨论 | 第77-91页 |
一、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气郁证 | 第77-78页 |
(一) 气的文献和实质研究 | 第77-78页 |
(二) 气郁证与疾病的发生 | 第78页 |
二、气郁证与体质的关系 | 第78-81页 |
(一) 体质是决定气郁证病机和发病的内在因素 | 第79页 |
(二) 易发气郁证的体质类型 | 第79-81页 |
三、气郁证临床调治通则 | 第81-88页 |
(一) 肝气郁结 | 第81-82页 |
(二) 心气郁滞 | 第82-83页 |
(三) 脾气郁滞 | 第83页 |
(四) 肺气失宣 | 第83-84页 |
(五) 肾气郁滞 | 第84页 |
(六) 胆气郁滞 | 第84-85页 |
(七) 胃气郁滞 | 第85-86页 |
(八) 大肠郁滞 | 第86页 |
(九) 膀胱气滞 | 第86-87页 |
(十) 三焦气滞 | 第87页 |
(十一) 脑髓气郁 | 第87-88页 |
四、调理体质,预防气郁证 | 第88-91页 |
(一) 调理体质是防治气郁证的关键 | 第88-89页 |
(二) 调理体质的方法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