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一、中医对早博病名的认识 | 第14页 |
二、古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三、现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四、冠心病室性早博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探讨 | 第16-18页 |
(一) 早博的发病机理 | 第16页 |
(二) 冠心病室性早博的发病机理 | 第16-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30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18-21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二) 试验病例选择 | 第19-21页 |
二、一般情况 | 第21-23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二)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三) 病情资料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分组 | 第23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一) 治疗后室性早博疗效比较 | 第26页 |
(二) 治疗前后24小时Holter监测早博次数比较 | 第26页 |
(三)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变化 | 第26-27页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舌象、脉象的比较 | 第27-28页 |
(五) 治疗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8页 |
(六)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 第28页 |
(七)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第28-29页 |
六、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41页 |
一、病因病机探讨 | 第30-34页 |
(一) 肝与心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 心肝虚衰,心神失养是老年冠心病室性早博的发病基础 | 第31-32页 |
(三) 肝之疏泄功能失职是老年冠心病室性早博发病关键 | 第32-33页 |
(四) 肝病及心、心肝同病、因虚致瘀、虚瘀并存是老年冠心病室性早博的基本病理改变 | 第33-34页 |
(五) 瘀血贯穿于老年冠心病室性早博始终 | 第34页 |
二、治则治法探讨 | 第34-35页 |
(一) 疏肝气、调养肝血、养心安神以治其本 | 第34-35页 |
(二) 活血化瘀,通利脉道以治其标 | 第35页 |
三、方药分析 | 第35-39页 |
(一) 中药功效溯源及现代研究 | 第35-38页 |
(二) 组方配伍 | 第38-39页 |
四、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一) 减少室性早博疗效肯定 | 第39页 |
(二)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 第39页 |
(三) 改善心肌供血 | 第39-40页 |
(四) 改善脂质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40页 |
(五) 改善血流粘滞状态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综述 | 第46-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