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在调气血
引言 | 第1-16页 |
第一部分 调和气血源流论 | 第16-26页 |
一、《内经》首立调和气血 | 第16-17页 |
(一) 《内经》强调气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质 | 第16页 |
(二) 《内经》提出气血失和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 第16页 |
(三) 《内经》创立调和气血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第16-17页 |
二、《难经》揭示调和气血的机制 | 第17页 |
三、调和气血在《伤寒论杂病论》中的拓展应用 | 第17-18页 |
四、隋、唐、宋时期调和气血具体化 | 第18-19页 |
五、充实于金元时期 | 第19-21页 |
六、明代医家集大成再发展 | 第21-22页 |
七、清代医家的杰出贡献 | 第22-26页 |
(一) 外感热病治疗的完善 | 第22-23页 |
(二) 内伤疾病重视脏腑气机升降相因 | 第23页 |
(三) 血证专著的诞生 | 第23-24页 |
(四) 瘀血证治的突破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百病皆在调气血 | 第26-49页 |
一、气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质 | 第26-30页 |
(一) 气血的概念及特点 | 第26-28页 |
(二) 气血是生命的本质 | 第28-30页 |
二、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基本机制 | 第30-33页 |
(一) 气血失调为百病之始 | 第30页 |
(二) 气血失调为百病之机 | 第30-33页 |
三、调和气血是治则的核心内容 | 第33-39页 |
(一) 调和气血与早治防变 | 第33-34页 |
(二) 调和气血与调整阴阳 | 第34-35页 |
(三) 调和气血与扶正祛邪 | 第35-36页 |
(四) 调和气血与标本论治 | 第36-37页 |
(五) 调和气血与正治、反治 | 第37页 |
(六) 调和气血与三因制宜 | 第37-39页 |
四、“八法”皆为“调”气血之大法 | 第39-49页 |
(一) 汗法调气血 | 第39-41页 |
(二) 吐法调气血 | 第41页 |
(三) 下法调气血 | 第41-43页 |
(四) 和法调气血 | 第43-44页 |
(五) 温法调气血 | 第44-45页 |
(六) 清法调气血 | 第45-46页 |
(七) 消法调气血 | 第46-47页 |
(八) 补法调气血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