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LMS算法的研究及应用
1 绪论 | 第1-12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自适应 LMS算法的发展 | 第9-11页 |
1.2.1 LMS算法的历史 | 第9-10页 |
1.2.2 LMS算法的现状 | 第10页 |
1.2.3 LMS算法的发展前景 | 第10-1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自适应 LMS算法的研究 | 第12-34页 |
2.1 概述 | 第12页 |
2.2 LMS算法及其基本变型 | 第12-16页 |
2.2.1 基本LMS算法 | 第14-15页 |
2.2.2 归一化 LMS算法 | 第15页 |
2.2.3 加遗忘因子 LMS算法 | 第15-16页 |
2.3 量化误差 LMS算法 | 第16-18页 |
2.3.1 符号误差 LMS算法 | 第17页 |
2.3.2 符号数据 LMS算法 | 第17-18页 |
2.4 解相关 LMS算法 | 第18-20页 |
2.4.1 时域解相关 LMS算法原理 | 第18-19页 |
2.4.2 变换域解相关 LMS算法 | 第19-20页 |
2.5 并行延时LMS算法 | 第20-25页 |
2.5.1 延时LMS算法 | 第21页 |
2.5.2 并行延时LMS算法 | 第21-22页 |
2.5.3 并行延时LMS算法性能分析 | 第22-25页 |
2.6 自适应格型 LMS算法 | 第25-30页 |
2.6.1 对称的格型结构 | 第25-26页 |
2.6.2 格型滤波器设计准则 | 第26-27页 |
2.6.3 自适应格型 LMS算法 | 第27-30页 |
2.7 Newton-LMS算法 | 第30-33页 |
2.7.1 算法原理 | 第30-31页 |
2.7.2 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2.8 小结 | 第33-34页 |
3 LMS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34-51页 |
3.1 学习速率参数的选择 | 第34-40页 |
3.1.1 均值收敛的条件 | 第34-36页 |
3.1.2 均方收敛的条件 | 第36-37页 |
3.1.3 自适应学习速率参数 | 第37-40页 |
3.2 LMS算法的统计性能 | 第40-43页 |
3.2.1 稳态剩余输出均方误差 | 第40-42页 |
3.2.2 稳态剩余输出能量 | 第42-43页 |
3.3 LMS算法的跟踪性能 | 第43-47页 |
3.3.1 非平稳度a | 第44-45页 |
3.3.2 失调 M | 第45-46页 |
3.3.3 非平稳度a与失调 M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3.4 影响LMS算法的几个因素 | 第47-50页 |
3.4.1 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页 |
3.4.2 噪声输入端的信号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3 有限字长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4 系数漂移的影响 | 第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4 LMS算法在励磁电源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51-68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1-59页 |
4.2.1 硬件设计思路 | 第51-52页 |
4.2.2 TMS320VC5410简介 | 第52-53页 |
4.2.3 A/D、D/A转换芯片简介 | 第53-57页 |
4.2.4 系统框图 | 第57页 |
4.2.5 实际电路 | 第57-59页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9-66页 |
4.3.1 软件设计思路 | 第59-60页 |
4.3.2 软件流程 | 第60-61页 |
4.3.3 部分程序 | 第61-66页 |
4.4 运行结果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本文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1-72页 |
声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