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理论预设与展开框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与视角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主体概述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主体范围之界定 | 第20-2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二、 评析 | 第24-27页 |
三、 本文中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界定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相关范畴 | 第29-36页 |
一、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目的 | 第29-31页 |
二、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结构 | 第31-33页 |
三、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功能 | 第33-36页 |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主体制度建构的核心 | 第36-58页 |
第一节 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和主体性 | 第36-39页 |
一、 主体和客体 | 第36-37页 |
二、 主体性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主体性理念的内涵 | 第39-47页 |
一、 价值论层面--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 | 第39-42页 |
二、 人性论层面--人性缺陷(恶) | 第42-47页 |
第三节 理论来源与确立依据 | 第47-58页 |
一、 主体性哲学 | 第47-51页 |
二、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第51-53页 |
三、 市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 第53-56页 |
四、 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主体制度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之展开 | 第58-104页 |
第一节 程序主体性原理 | 第58-73页 |
一、 程序主体性原理的涵义与要求 | 第58-63页 |
二、 被追诉人的程序主体权 | 第63-66页 |
三、 被害人的程序主体权 | 第66-71页 |
四、 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程序主体权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分权制衡原理 | 第73-88页 |
一、 政治哲学中的分权制衡理论 | 第73-75页 |
二、 刑事诉讼中的分权制衡 | 第75-88页 |
第三节 诉讼民主原理 | 第88-104页 |
一、 诉讼民主的界定 | 第88-92页 |
二、 刑事诉讼主体民主的主要体现形式 | 第92-97页 |
三、 刑事诉讼主体与民主的冲突与协调 | 第97-104页 |
第四章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我国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障 | 第104-122页 |
第一节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被追诉人权利保障 | 第104-111页 |
一、 程序主体权的确认与完善 | 第104-110页 |
二、 其他权利的进一步保障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 第111-116页 |
一、 程序主体权的完善 | 第112-114页 |
二、 其他权利的进一步保障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障 | 第116-122页 |
一、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证人的权利保障 | 第116-119页 |
二、 程序主体性原理与律师的权利保障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分权制衡原理与国家机关刑事诉讼主体之定位 | 第122-149页 |
第一节 司法权:专政工具向权利保障转型 | 第122-130页 |
一、 从专政工具向权利保障转型的话语背景 | 第122-123页 |
二、 司法审查权的确立 | 第123-130页 |
第二节 以公诉权为核心重塑检察权 | 第130-144页 |
一、 目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存在的问题 | 第130-135页 |
二、 以公诉权为核心重塑我国的检察权 | 第135-137页 |
三、 以公诉权为核心改革侦检关系 | 第137-143页 |
四、 控告原则的完善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之保障 | 第144-149页 |
一、 取消人大个案监督,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 第144-147页 |
二、 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公诉权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诉讼民主原理与我国刑事诉讼主体民主化改革 | 第149-174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主体民主化改革的基本立场 | 第149-159页 |
一、 发展诉讼民主是时代的需求 | 第149-153页 |
二、 正确看待诉讼民主在我国的价值 | 第153-154页 |
三、 平民司法官的相对精英化 | 第154-159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主体民主化改革的具体内容 | 第159-174页 |
一、 审判主体民主化之完善 | 第159-166页 |
二、 追诉主体民主化之完善 | 第166-172页 |
三、 司法官的任期制 | 第172页 |
四、 传媒与司法机关关系之协调 | 第172-174页 |
第七章 主体性理念影响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 | 第174-209页 |
第一节 主体性理念与公诉案件之调解 | 第176-188页 |
一、 刑事调解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实践情况 | 第176-182页 |
二、 刑事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188页 |
第二节 主体性理念与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 第188-204页 |
一、 辩诉交易的一般理论与实践--以美、德为中心 | 第188-195页 |
二、 被告人主体性地位的承认--辩诉交易的核心价值 | 第195-198页 |
三、 辩诉交易在我国确立面临的障碍 | 第198-200页 |
四、 设立控辩协商之构想 | 第200-204页 |
第三节 囚犯的主体性地位与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司法化 | 第204-209页 |
一、 我国现行减刑假释程序的结构性缺陷 | 第204-206页 |
二、 囚犯的主体性地位与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司法化 | 第206-209页 |
结论 | 第209-21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1-218页 |
后记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