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西部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0-19页 |
一、 西部生态环境概况 | 第10-14页 |
(一) 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 第10-12页 |
(二)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 第12-14页 |
二、 西部开发活动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4-19页 |
(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四) 草原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立西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其根据 | 第19-34页 |
一、 生态环境补偿的必要性 | 第19-24页 |
(一) 生态环境补偿的含义及其性质 | 第19-21页 |
(二)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二、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 | 第24-29页 |
(一) 对环境价值的重新审视 | 第24-27页 |
(二) 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 第27-29页 |
三、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一) 国家立法 | 第29-30页 |
(二) 地方立法 | 第30页 |
四、 对现行生态环境补偿立法的评述 | 第30-34页 |
(一) 立法的动机和目的 | 第30-31页 |
(二) 立法程序与法规效力层次 | 第31-32页 |
(三) 立法的内容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立法的健全和完善 | 第34-57页 |
一、 构建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立法的完整体系 | 第34-37页 |
(一) 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立法体系框架 | 第34-35页 |
(二) 国家立法 | 第35-36页 |
(三) 地方立法 | 第36-37页 |
二、 确立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37-40页 |
(一) 生态安全原则 | 第37-38页 |
(二)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38-39页 |
(三) 事先预防和事后补救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页 |
(四) 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补偿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建立有效的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管理制度 | 第40-49页 |
(一)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 第40-41页 |
(二) 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 第41-43页 |
(三) 自然资源价格制度 | 第43-44页 |
(四) 环境税制度 | 第44-46页 |
(五) 公众参与制度 | 第46-49页 |
四、 确定西部生态环境补偿的对象、范围、标准和形式 | 第49-53页 |
(一) 补偿的对象和范围 | 第49-50页 |
(二) 补偿的标准 | 第50-51页 |
(三) 补偿的形式 | 第51-52页 |
(四) 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管理、使用和监督 | 第52-53页 |
五、 严格违法责任 | 第53-57页 |
(一) 加大处罚力度 | 第54页 |
(二) 严厉制裁生态犯罪 | 第54-55页 |
(三) 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55-56页 |
(四) 引入资格罚 | 第56页 |
(五) 严格渎职责任 | 第56-57页 |
参考资料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