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吴下老名士贝青乔 | 第1-22页 |
(一) “末路飘零更助才” | 第10-13页 |
(二) 从“不解吟事”到“诗称吴下” | 第13-22页 |
二、 雄杰特出的报国诗篇 | 第22-29页 |
(一) 仗剑从军 | 第23-24页 |
(二) 怒磨盾鼻 | 第24-29页 |
三、 忧愤悲怆的志士诗篇 | 第29-40页 |
(一) 忧国 | 第32-34页 |
(二) 悯民 | 第34-37页 |
(三) 伤己 | 第37-40页 |
四、 独辟蚕丛的游历诗篇 | 第40-47页 |
(一) 黔地探幽,梯空缒险 | 第41-43页 |
(二) 苗寨采风,耳目一新 | 第43-45页 |
(三) 狭江追险,生死搏击 | 第45-47页 |
五、 贝青乔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7-65页 |
(一) “诗史”传统 | 第47-54页 |
(二) 近代诗歌的审美端倪 | 第54-59页 |
(三) 诗主沉雄,体裁多样 | 第59-65页 |
注释 | 第65-72页 |
参考文献和书目 | 第72-74页 |
附: 贝青乔生平年表简编 | 第74-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