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发生、监测与扑救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1 前言 | 第7-13页 |
| ·国内外对雷击火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对雷击火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8-9页 |
| ·对雷击火监测预报的研究 | 第9-11页 |
| ·对雷击火的分布研究 | 第11-12页 |
| ·对雷击火扑救的研究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我国雷击火主要发生地区概况 | 第13-14页 |
| ·大兴安岭林区概况 | 第13-14页 |
| ·大兴安岭呼中区概况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3 研究地雷击火概况 | 第15-20页 |
| ·雷击火时空分布特点 | 第16-17页 |
| ·雷击火与气候的关系 | 第17-20页 |
| 4 雷击火的发生机理 | 第20-27页 |
| ·资料收集 | 第20页 |
| ·野外测定方法 | 第20页 |
| ·雷击可燃物测定 | 第20页 |
| ·地形测定 | 第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20-22页 |
| ·GIS分析 | 第20页 |
| ·雷击火发生频率计算 | 第20-22页 |
| ·拟合曲线分析 | 第22页 |
| ·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 ·雷击火发生时间分布 | 第22-23页 |
| ·可燃物 | 第23-24页 |
| ·气象条件 | 第24-25页 |
| ·地理因素 | 第25-27页 |
| 5 雷击火的监测与预防 | 第27-33页 |
| ·雷击火的监测 | 第27-31页 |
| ·闪电探测原理 | 第27页 |
| ·闪电定位系统 | 第27-29页 |
| ·大兴安岭林区的多站闪电定位系统 | 第29-30页 |
| ·单站雷电传感器 | 第30页 |
|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 | 第30页 |
| ·利用其它工具探测 | 第30-31页 |
| ·雷击火的预防 | 第31-33页 |
| 6 雷击火扑救方法 | 第33-42页 |
| ·发生干雷暴后应采取的措施 | 第33-34页 |
| ·次生林或过伐林雷击火扑救方法 | 第34-35页 |
| ·荒山草地雷击火扑救方法 | 第35-37页 |
| ·火头离林缘较近时的扑救方法 | 第36-37页 |
| ·火头离林缘较远时的扑救方法 | 第37页 |
| ·原始林雷击火扑救方法 | 第37-41页 |
| ·原始林雷击火蔓延的特点 | 第37-38页 |
| ·火强度特点 | 第38页 |
| ·林火种类特点 | 第38-39页 |
| ·林火熄灭的特点 | 第39页 |
| ·扑救方法 | 第39-41页 |
| ·扑救火灾应注意的问题 | 第41-42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建议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