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诉讼既判力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0页 |
第2章 既判力概述 | 第10-26页 |
2.1 既判力的概念 | 第10-11页 |
2.2 既判力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2.3 既判力的本质 | 第13-18页 |
2.3.1 实体法说 | 第13-14页 |
2.3.2 诉讼法说 | 第14-15页 |
2.3.3 新实体法说 | 第15-16页 |
2.3.4 新诉讼法说 | 第16页 |
2.3.5 权利实在说 | 第16-17页 |
2.3.6 综合既判力说 | 第17页 |
2.3.7 修正的诉讼法说 | 第17-18页 |
2.4 既判力的作用 | 第18-21页 |
2.4.1 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 | 第18-20页 |
2.4.2 既判力的作用层次 | 第20-21页 |
2.5 既判力的界限 | 第21-26页 |
2.5.1 既判力的主体界限 | 第21-24页 |
2.5.2 既判力的客体界限 | 第24-25页 |
2.5.3 既判力的时间界限 | 第25-26页 |
第3章 代位诉讼基础理论之探究 | 第26-29页 |
3.1 代位权 | 第26-28页 |
3.1.1 代位权制度的目的 | 第26页 |
3.1.2 代位权的概念和性质 | 第26-28页 |
3.2 代位诉讼 | 第28-29页 |
3.2.1 代位诉讼的概念 | 第28页 |
3.2.2 代位诉讼的性质 | 第28-29页 |
第4章 代位诉讼既判力范围之研讨 | 第29-43页 |
4.1 代位诉讼之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29-32页 |
4.1.1 代位诉讼之诉讼标的 | 第29-31页 |
4.1.2 代位诉讼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31-32页 |
4.2 代位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32-43页 |
4.2.1 代位诉讼的当事人 | 第32-39页 |
4.2.2 代位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