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前言 | 第7-13页 |
| 一、 本论题的价值及研究方法 | 第7-9页 |
| 二、 本论题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一) 张家山汉简《具律》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二) 传统文献对《具律》的辑佚与近人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三) 本论题所涉及主要问题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三、 本论题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一) 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具律》概论 | 第13-24页 |
| 第一节 律名 | 第13-16页 |
| 第二节 沿革 | 第16-19页 |
| 第三节 内容 | 第19-24页 |
| 第二章 《具律》考释 | 第24-38页 |
| 第一节 刑罚特权及恤刑规定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刑罚适用的规定 | 第27-31页 |
| 第三节 司法官的审判责任规定 | 第31-35页 |
| 第四节 审判的程序性规定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具律》所反映的议爵制度 | 第38-44页 |
| 第一节 《具律》中的规定与表现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议爵制的产生及在秦汉的演变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具律》所反映的赎刑考析 | 第44-53页 |
| 第一节 赎刑与刑罚体系 | 第44-47页 |
| 第二节 赎刑的适用条件 | 第47-50页 |
| 第三节 赎刑的适用方式 | 第50-52页 |
| 第四节 赎刑的意义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书目 | 第54-61页 |
| 附录1 张家山汉简《具律》图版 | 第61-65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