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表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 水稻胚乳发育及淀粉积累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淀粉质体发育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淀粉质体的发生与增殖 | 第12-14页 |
·淀粉的合成 | 第14-18页 |
·胚乳积累蛋白质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2 植物细胞PCD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植物细胞PCD的基本特征及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植物细胞PCD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植物细胞PCD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植物PCD的调控 | 第21-23页 |
·植物PCD的调控基因 | 第21-22页 |
·植物PCD的相关信号 | 第22-23页 |
·植物PCD的相关蛋白 | 第23页 |
·禾谷类淀粉胚乳细胞的PCD研究 | 第23-24页 |
3 稻米品质研究概况 | 第24-32页 |
·加强我国稻米品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4-25页 |
·稻米品质的研究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碾磨品质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外观品质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蒸煮和食味品质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营养品质与食味关系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国内外评价稻米食味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9页 |
1 淀粉胚乳细胞去核化发育 | 第39-42页 |
·淀粉胚乳细胞去核过程中细胞核及线粒体形态变化 | 第39-40页 |
·淀粉胚乳细胞去核过程中核形态变化 | 第39-40页 |
·淀粉胚乳细胞去核过程中的线粒体形态变化 | 第40页 |
·淀粉胚乳细胞死亡的Evan's blue染色检测 | 第40页 |
·不同垩白度稻米在籽粒发育期胚乳淀粉粒的结构变化 | 第40-42页 |
2 淀粉胚乳细胞中淀粉合成及PCD相关酶活性动态 | 第42-52页 |
·水稻籽粒发育阶段的气温变化 | 第42-43页 |
·糙米粒增重及平均灌浆速率 | 第43-44页 |
·淀粉胚乳细胞酶活性动态变化 | 第44-50页 |
·NADH和BSA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ADPG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动态 | 第46-47页 |
·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动态 | 第47页 |
·淀粉分支酶(Q酶)的活性动态 | 第47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动态 | 第47-48页 |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动态 | 第48-49页 |
·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变化 | 第50-52页 |
3 垩白度和淀粉成分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52-59页 |
·DSC测定米粉的糊化温度和热焓 | 第52-53页 |
·质构仪测定米饭的食味特征 | 第53-55页 |
·不同米质稻米蒸煮糊化前后的微观结构差异 | 第55-57页 |
·不同米质稻米的三种淀粉成分差异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71页 |
1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去核化是PCD的特殊形式 | 第59-62页 |
2 水稻胚乳发育中微观结构变化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62-63页 |
3 淀粉合成关键酶、SOD、CAT的活性动态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63-66页 |
4 米粉糊化热力学特性与垩白的关系 | 第66-68页 |
5 米饭质构特征与食味品质 | 第68-69页 |
6 稻米蒸煮糊化前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结构与稻米品质 | 第69-70页 |
7 三种淀粉成分含量与稻米品质 | 第70-71页 |
总结 | 第71-73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73-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附录 | 第114-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