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二、基础设施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基础设施发展原则 | 第14-15页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 第16-23页 |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16-19页 |
二、基础设施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三、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联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支持本论文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一、经济发展大推动理论 | 第23页 |
二、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 第23页 |
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第23页 |
四、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 | 第23-24页 |
五、距离衰减规律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27页 |
一、日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26页 |
二、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26页 |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六合基础设施现状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六合区位 | 第27-30页 |
一、六合的由来 | 第27页 |
二、六合区的地理区位 | 第27-28页 |
三、六合的经济区位 | 第28页 |
四、六合区区划重组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六合的基础设施现状 | 第30-34页 |
一、交通现状 | 第30-31页 |
二、已列入规划的过江通道 | 第31-32页 |
三、通讯现状 | 第32页 |
四、供电现状 | 第32页 |
五、供水现状 | 第32-33页 |
六、排水现状 | 第33页 |
七、供气现状 | 第33页 |
八、六合区与南京市、江宁区、浦口区的基础设施比较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六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 | 第34-38页 |
一、基础设施数量先天不足,资金缺口太大 | 第34-35页 |
二、缺乏技术创新的人才 | 第35-36页 |
三、管理的滞后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构建六合区基础设施的技术新体系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技术新体系 | 第38-44页 |
一、避免区内道路的公路化,建立合理的限速体制 | 第38-39页 |
二、区际重视快速与常速交通线路的合理配置,建立立体的交通网 | 第39-41页 |
三、拓宽思维,淡化市内、市际交通的界限 | 第41-42页 |
四、构建理想的社会心理状态,提高整个社会对六合区投资的信心,摆脱交通阻隔所带来的干扰 | 第42页 |
五、重视水上交通线路的开发与建设,建成现代化沿江港口体系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给排水的技术新体系 | 第44-48页 |
一、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工程 | 第44页 |
二、排水系统中,全面建成分流体制 | 第44-45页 |
三、选择给水水源时,注重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建设完善的区内中水工程体系 | 第45页 |
四、管道施工中,注意地下综合管廊体系的建设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构建六合区基础设施的管理新体系 | 第48-59页 |
第一节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 | 第48-50页 |
一、打破垄断,开放市场,杜绝市场的分割 | 第48-49页 |
二、建立政府有效监管的体系 | 第49页 |
三、企业改制问题 | 第49页 |
四、政府的责任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 | 第50-52页 |
一、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主要特点 | 第50页 |
二、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可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加强对小汽车的宏观调控管理 | 第52-54页 |
一、借鉴国外经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控制私家车的无际增加 | 第52-53页 |
二、对城市交通的主体——汽车要进行改造、变革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推进给排水行业改革 | 第54-56页 |
一、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构筑新型给水服务体系 | 第54页 |
二、推行给排水“一体化”管理模式 | 第54-56页 |
第五节 完善基础设施的维护体制 | 第56-59页 |
一、基础设施维护的重要性 | 第56页 |
二、忽视基础设施维护的原因 | 第56-57页 |
三、对基础设施维护的建议 | 第57-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