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4-24页 |
·研究目标、分析框架和内容结构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演变与产权制度的现实特征 | 第29-43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 第29-37页 |
·创建时期(1951年-1958年) | 第29-30页 |
·曲折的发展阶段(1958年-1979年) | 第30-31页 |
·农业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与发展(1979年-1996年) | 第31-33页 |
·人民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与发展(1996年-2003年) | 第33-34页 |
·金融监管当局与省级政府共同领导下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以后) | 第34-37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现实特征 | 第37-42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 第37-39页 |
·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规范 | 第39-40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供给单一、需求不足 | 第40-41页 |
·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压力大 | 第41-42页 |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理论分析 | 第43-63页 |
·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 | 第43-50页 |
·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43-47页 |
·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 | 第47-50页 |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第50-53页 |
·制度变迁的含义 | 第50-51页 |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53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供给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55-58页 |
·变迁方式:政府主导强制性变迁 | 第55-56页 |
·变迁诱因:各利益主体寻利动机 | 第56-57页 |
·变迁过程:路径依赖性强 | 第57-58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58-63页 |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 | 第63-76页 |
·产权制度效率的基本涵义及其度量 | 第63-65页 |
·产权制度效率的基本涵义及标准 | 第63-64页 |
·产权制度效率的度量 | 第64-65页 |
·产权制度变迁绩效评价的准则 | 第65-67页 |
·一致同意性准则: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 第65-66页 |
·交易费用:制度变迁模式判别准则 | 第66-67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 第67-76页 |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的具体评价标准 | 第67-70页 |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6页 |
第五章 苏南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 第76-93页 |
·苏南地区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 | 第76-80页 |
·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第76-78页 |
·苏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分析 | 第78-79页 |
·苏南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基本情况 | 第79-80页 |
·苏南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个案分析 | 第80-89页 |
·改革的总体背景 | 第81页 |
·改革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 第81-83页 |
·苏南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分析 | 第83-89页 |
·本章结论 | 第89-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93-104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推进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94-104页 |
·改善农村信用社外部制度环境 | 第94-96页 |
·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 | 第96-100页 |
·对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管 | 第100-101页 |
·改进对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方式 | 第101-1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