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4页 |
| 临床研究 | 第14-23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4-15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 1.2 临床表现 | 第14-15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2.1 ABO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诊断 | 第15页 |
| 2.2 新生儿早发性黄疽及重症黄疽的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3 研究要求 | 第15-16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4.1 分组 | 第16页 |
| 4.2 方法 | 第16-17页 |
| 4.3 观察项目与方法 | 第17-18页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5.1 降低抗体效价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5.2 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6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7 治疗结果 | 第18-22页 |
| 7.1 降低抗体效价的疗效 | 第18-19页 |
| 7.2 服药期间两组先兆流产、难免流产、死胎及早产率的比较 | 第19页 |
| 7.3 新生儿溶血指标的比较 | 第19-20页 |
| 7.4 新生儿溶血病与抗体效价的关系 | 第20-21页 |
| 7.5 妊娠结局综合疗效比较 | 第21页 |
| 7.6 两组服药时间(天)的比较 | 第21页 |
| 7.7 子安益母丸对孕妇肝肾功能及胎儿的影响 | 第21页 |
| 7.8 新生儿预后 | 第21-22页 |
| 8 典型病例 | 第22-23页 |
| 子安益母丸的生殖毒性实验研究 | 第23-3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1.1 药物 | 第23页 |
| 1.2 动物 | 第23页 |
| 1.3 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23页 |
|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23-2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4-29页 |
| 3.1 子安益母丸对受孕大鼠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24页 |
| 3.2 子安益母丸对大鼠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 | 第24页 |
| 3.3 子安益母丸对第一代子鼠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4 子安益母丸对第二代子鼠的影响 | 第25-29页 |
| 3.5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29页 |
| 4 结论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6页 |
| 1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 第30-32页 |
| 1.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第30-31页 |
| 1.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第31-32页 |
| 2 组方依据与意义 | 第32-33页 |
| 2.1 辨病辨证,科学配伍 | 第32-33页 |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3页 |
| 3 子安益母丸的疗效机理初探 | 第33-34页 |
| 3.1 中和或抑制母体内免疫抗体的形成 | 第33-34页 |
| 3.2 促进母体胆红素的排泄 | 第34页 |
| 3.3 调节免疫功能,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流量,提高胎儿的抵抗力 | 第34页 |
| 4 安益母丸与茵陈大黄丸(即茵陈蒿汤)的比较 | 第34-35页 |
| 5 孕前及孕早期防治的重要性 | 第35页 |
| 6 子安益母丸的特点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