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论文 | 第13-53页 |
| 第一章 盐生杜氏藻 硝酸盐吸收的动力学研究 | 第13-25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 ·材料 | 第13页 |
| ·仪器 | 第13页 |
| ·试剂 | 第13-14页 |
| ·方法 | 第14-16页 |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14页 |
| ·不同硝酸钠浓度梯度下的盐生杜氏藻NO_3~-吸收及吸收效率的测定 | 第14-15页 |
| ·不同NaCl浓度梯度下盐生杜氏藻的NO_3~~-吸收及吸收效率测定 | 第15页 |
| ·NH_4~+对盐生杜氏藻的高、低浓度硝酸钠吸收的作用 | 第15-16页 |
| 2.结果 | 第16-21页 |
| ·不同硝酸钠浓度梯度下盐生杜氏藻对硝酸钠的吸收状况 | 第16-19页 |
| ·不同浓度NaCl梯度下盐生杜氏藻对硝酸钠的吸收状况 | 第19-20页 |
| ·NH_4~+存在下盐生杜氏藻对硝酸钠的吸收状况 | 第20-21页 |
| 3.讨论 | 第21-25页 |
| ·不同浓度硝酸钠梯度下盐生杜氏藻对硝酸钠的吸收状况及能力的比较 | 第21-22页 |
| ·不同浓度NaCl梯度下盐生杜氏藻对硝酸钠的吸收状况 | 第22-23页 |
| ·NH_4~+对盐生杜氏藻硝酸钠吸收的抑制作用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 第25-33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实验藻种 | 第25页 |
| ·酶和试剂盒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引物及测序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盐生杜氏藻培养 | 第26页 |
| ·盐生杜氏藻总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 ·RNA的电泳 | 第27页 |
| ·转膜 | 第27-28页 |
| ·固定 | 第28页 |
| ·探针的制备 | 第28页 |
| 2 结果 | 第28-31页 |
| ·RNA提取结果 | 第28-29页 |
| ·探针标记 | 第29-30页 |
| ·Northern杂交结果 | 第30-31页 |
| ·不同浓度硝酸钠或铵存在下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30页 |
| ·不同盐肋迫对盐生杜氏藻DsNRT2.1基因的表达 | 第30-31页 |
| 3.讨论 | 第31-33页 |
| ·不同浓度的硝酸钠对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31页 |
| ·NH_4~+对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31-32页 |
| ·NaCl对盐生杜氏藻的DsNRT2(?)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33-44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33-37页 |
| ·材料 | 第33-34页 |
| ·根癌农杆菌菌株 | 第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酶和试剂盒 | 第33页 |
| ·引物与测序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37页 |
| ·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5-36页 |
| ·叶片法转化苜蓿 | 第36页 |
| ·诱导胚状体再生苗 | 第36-37页 |
| ·无菌苗的继代培养 | 第37页 |
| 2.结果 | 第37-40页 |
| ·载体pCAMBIA2301G-DsNRT2(?)的构建 | 第37页 |
|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 第37-38页 |
| ·叶片法转化苜蓿 | 第38页 |
| ·诱导胚状体和再生苗 | 第38-40页 |
| 3 讨论 | 第40-44页 |
| ·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 第40-41页 |
| ·叶片法转化苜蓿 | 第41-42页 |
| ·诱导胚状体和再生苗 | 第42页 |
| ·诱导生根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转盐生杜氏藻DsNRT2(?)基因苜蓿再生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4-53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 ·酶与试剂盒 | 第44页 |
| ·试剂 | 第44-45页 |
| ·方法 | 第45-48页 |
| ·CTAB法小量抽提植物总DNA | 第45-46页 |
| ·CTAB法大量抽提植物总DNA | 第46页 |
| ·转基因苜蓿的PCR检测 | 第46页 |
| ·Southern杂交 | 第46-48页 |
| 2.结果 | 第48-50页 |
| ·转基因苜蓿小量DNA提取 | 第48页 |
| ·PCR检测 | 第48页 |
| ·Southern杂交 | 第48-50页 |
| ·总DNA的质量检测 | 第48-49页 |
| ·总DNA酶切、电泳及浓度 | 第49-50页 |
| ·探针的标记 | 第50页 |
| ·Southern杂交结果 | 第50页 |
| 3.讨论 | 第50-53页 |
| ·苜蓿转基因苗快速检测 | 第50-51页 |
| ·DsNRT2(?)基因整合到苜蓿的基因组 | 第51页 |
| ·阳性苗的功能鉴定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声明 | 第55-56页 |
| 综述 | 第56-76页 |
| 一 硝酸盐代谢途径的概述 | 第56-58页 |
| 二 硝酸盐的还原 | 第58-60页 |
| 三 硝酸盐转运蛋白 | 第60-67页 |
| 四 拟南芥硝酸盐营养突变型 | 第67-68页 |
| 五 硝酸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68-69页 |
| 六硝酸盐与铵盐转运体系在植物中的调控 | 第69-75页 |
| 七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