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缩写表 | 第8-9页 |
| 化学试剂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1 前言 | 第10页 |
| 2 胞间连丝:共质体运输的动态通道 | 第10-13页 |
| ·胞间连丝的超微结构 | 第10-12页 |
| ·胞间连丝的形成 | 第12-13页 |
| ·胞间连丝的初生形成 | 第12页 |
| ·胞间连丝的次生形成 | 第12-13页 |
| ·胞间连丝的次生变化 | 第13页 |
| 3 胞间连丝与细胞骨架 | 第13-15页 |
| ·胞间连丝与细胞骨架组分构成上的相似性 | 第13-14页 |
| ·胞间连丝与细胞骨架功能上的相关性 | 第14-15页 |
| 4 胞间连丝与大分子的胞间转移 | 第15-21页 |
| ·胞间连丝通透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胞间连丝与大分子的胞间转移 | 第16-20页 |
| ·原生质胞间运动和核穿壁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间连丝的转移 | 第16页 |
| ·植物内源大分子的胞间转移 | 第16-17页 |
| ·病毒大分子通过胞间连丝的转移 | 第17-19页 |
| ·筛管-伴胞间的胞间连丝与大分子物质的胞间转移 | 第19-20页 |
| ·大分子胞间转移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 第20-21页 |
| 5 外连丝与类外连丝的结构与功能 | 第21-28页 |
| ·外连丝的形态结构特征 | 第22-25页 |
| ·类外连丝结构的存在、起源、形态与功能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 第25-28页 |
| 引言 | 第28-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1 材料 | 第32页 |
| 2 电镜切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 ·戊二醛-锇酸双固定 | 第32页 |
| ·KMnO_4固定 | 第32-33页 |
| ·ATP酶细胞化学定位 | 第33页 |
| 3 不透膜荧光物质的处理 | 第33页 |
| 4 图象的观察与处理 | 第33-35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3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3-34页 |
| ·图象的后处理与打印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 1 不同时期胞间连丝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35-39页 |
| ·成熟期胞间连丝特点 | 第35页 |
| ·休眠期胞间连丝特点 | 第35页 |
| ·休眠解除初期胞间连丝特点 | 第35页 |
| ·萌芽期胞间连丝的特点 | 第35-39页 |
| 2 萌芽期出现的类外连丝共质传输能力的检测 | 第39-42页 |
| 3 不同时期鳞茎薄壁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42-46页 |
| ·成熟期薄壁细胞的特点 | 第42页 |
| ·休眠期薄壁细胞的特点 | 第42页 |
| ·休眠解除初期薄壁细胞的特点 | 第42-45页 |
| ·萌芽期薄壁细胞的特点 | 第45-46页 |
| 4 不同时期ATP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 第46-50页 |
| 讨论 | 第50-55页 |
| 1 蒜鳞茎发育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结构形态的胞间连丝是一种生理顺应 | 第50-51页 |
| 2 类外连丝在细胞内外物质沟通上的有效性 | 第51-52页 |
| 3 衰败细胞内含物的降解和撤离是一种主动的、有序的需能过程 | 第52-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70页 |
| ABSTRACT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