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7-16页 |
| ·森林凋落物量的研究 | 第7-9页 |
| ·凋落节律 | 第8页 |
| ·影响凋落量的环境因子 | 第8-9页 |
| ·凋落物的分解 | 第9-12页 |
| ·内在因素对调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9-11页 |
| ·外在因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全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凋落物分解的数学模型 | 第13-1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凋落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凋落物的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16-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及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 第16页 |
| ·森林对全球碳平衡的作用 | 第16页 |
| ·森林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 ·填补国内的研究空白和外交谈判的有力依据 | 第17页 |
|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17-1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的年凋落量 | 第17页 |
| ·长白山五种树种叶和枝分解过程 | 第17页 |
| ·凋落物内化学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17-18页 |
| ·时间和森林类型对凋落物的分解的影响 | 第18-19页 |
| 3 研究地区的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19-20页 |
| ·长白山地区 | 第19页 |
| ·小兴安岭的凉水自然保护区 | 第19页 |
| ·东北林业大学老爷岭生态定位站 | 第19-20页 |
| ·大兴安岭区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凋落物的收集和处理 | 第20页 |
| ·模拟实验的设计 | 第20页 |
|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内业处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 4 不同林型内的凋落量研究 | 第22-32页 |
| ·不同林型下凋落量 | 第22-23页 |
| ·长白山区三种阔叶林凋落量的比较 | 第23-24页 |
| ·长白山和老爷岭胡桃楸林凋落量的比较 | 第24-25页 |
| ·大兴安岭和老爷岭蒙古栎林凋落量的比较 | 第25-26页 |
| ·不同地区白桦林内凋落量的比较 | 第26-27页 |
| ·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林凋落量的比较 | 第27-28页 |
| ·落叶松林在不同地区的凋落量 | 第28-29页 |
| ·同一地区内各林型年凋落量的比较 | 第29-32页 |
| 5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 第32-46页 |
| ·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 第32页 |
| ·长白山区几个典型树种枝和叶分解速率 | 第32-33页 |
| ·白桦林枝和叶的分解趋势 | 第33-37页 |
| ·山杨枝和叶的分解趋势 | 第37-40页 |
| ·白桦山杨混交林枝和叶的分解趋势 | 第40-41页 |
| ·三种林型枝叶分解趋势比较 | 第41-43页 |
| ·不同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比较 | 第43-46页 |
| 6 凋落物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 第46-63页 |
| ·叶片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46-59页 |
| ·白桦中龄林叶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48-50页 |
| ·白桦幼龄林叶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50-52页 |
| ·山杨中龄林叶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52-55页 |
| ·山杨幼龄林叶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55-57页 |
| ·白桦山杨混交林叶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57-59页 |
| ·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 ·N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 ·P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第60-61页 |
| ·C/N变化趋势分析 | 第61页 |
| ·C/P比变化趋势分析 | 第61-63页 |
| 7 环境因子变化对水曲柳叶片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63-66页 |
| ·三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水曲柳叶片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63-65页 |
| ·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65-66页 |
| 8 结论 | 第66-68页 |
| ·凋落量 | 第66页 |
| ·凋落物分解趋势 | 第66-67页 |
| ·叶片内化学成分在分解过程中变化的趋势 | 第67页 |
| ·环境因子变化对水曲柳叶片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