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杂交稻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

前言第1-14页
材料与方法第14-16页
 1 试验材料第14页
 2 试验设计方案第14页
 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4-16页
   ·生育期第14页
   ·茎蘖动态第14页
   ·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动态第14页
   ·腋芽萌发动态第14页
   ·生理指标测定第14-15页
   ·产量与产量性状第15-16页
结果与分析第16-43页
 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第16-18页
   ·产量表现第16-17页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第17-18页
   ·头季与再生季的相关性第18页
 2 各组合生育特性第18-21页
   ·生育期第18-19页
   ·总叶数第19页
   ·头季稻分蘖动态第19-21页
   ·腋芽萌发动态第21页
   ·各组合株高及各节离泥面高度第21页
 3 品种(组合)再生特性第21-24页
   ·各组合再生率第21-22页
   ·头季稻生育后期单茎鞘重与腋芽萌发的关系第22-23页
   ·头季稻源库特性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3页
     ·头季稻LAI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3页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3页
     ·头季稻粒叶比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3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力的影响第23-24页
 4 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第24-33页
   ·母体条件下不同节位腋芽的再生特性第24-31页
     ·头季稻生育后期各节位腋芽伸长动态第24-25页
     ·不同节位腋芽的再生率与产量贡献率第25-27页
     ·单节间干物重与腋芽再生的关系第27页
     ·节间贮藏物质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7-29页
     ·留桩高度对各节位腋芽再生力的影响第29-31页
       ·留桩高度对各节位再生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9-30页
       ·留桩高度对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率的影响第30-31页
   ·离体条件下不同节位腋芽的再生特性第31-33页
     ·母体及离体条件下两组合各节位再生苗的农艺性状第31-32页
     ·再生率第32-33页
 5 再生稻的源库特性第33-43页
   ·高留桩下再生稻的源特性第33-41页
     ·叶面积指数第33-34页
       ·各组合头季生育后期叶面积动态第33页
       ·各组合再生季叶面积动态第33-34页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第34-36页
     ·再生稻的根系第36-39页
       ·培矮64S/E32头季稻根系活力与吸收面积第36页
       ·培矮64S/E32再生稻根系第36-39页
         ·培矮64S/E32不同留桩高度下的再生根根量第36-37页
         ·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根系活力与吸收面积第37-39页
     ·不同节位再生苗的源特性第39-41页
   ·再生稻的源库关系第41页
     ·再生稻LAI与产量的关系第41页
     ·单苗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第41页
     ·粒叶比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第41页
   ·再生季与头季源库特性比较第41-43页
讨论第43-47页
 1 再生稻品种的选择及高产栽培第43-44页
 2 再生稻的源库特性第44页
 3 不同节位腋芽的再生力与茎鞘贮存物质对腋芽的作用及转运第44-45页
 4 不同节位腋芽再生特性的研究方法第45页
 5 再生稻的根系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草坪草对PEG胁迫的响应及ABA的调控
下一篇:甘薯天蛾若干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