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引水改善水环境工程应用现状 | 第7-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1.4 张家港市引水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 第10-11页 |
1.4.1 必要性 | 第10页 |
1.4.2 有利条件 | 第10-11页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13页 |
2. 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 第13-14页 |
2.1.1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稀释分散 | 第13-14页 |
2.1.2 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 | 第14页 |
2.2 引水改善水环境的机理 | 第14-16页 |
3. 水环境现状分析评价 | 第16-26页 |
3.1 水质监测站点分布 | 第16页 |
3.2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16-21页 |
3.3 市区河流水质变化规律 | 第21-22页 |
3.4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第22-25页 |
3.5 结论 | 第25-26页 |
4. 污染源调查及入河湖总量计算 | 第26-38页 |
4.1 入河污染源 | 第26-34页 |
4.1.1 工业点污染源 | 第26页 |
4.1.2 生活污染源 | 第26-28页 |
4.1.3 面污染源 | 第28-31页 |
4.1.4 内污染源 | 第31-33页 |
4.1.5 污染物入河总量计算 | 第33-34页 |
4.2 入湖污染源 | 第34-38页 |
4.2.1 工业点污染源 | 第34页 |
4.2.2 生活污染源 | 第34页 |
4.2.3 面污染源 | 第34-35页 |
4.2.4 内污染源 | 第35-36页 |
4.2.5 污染物入湖总量计算 | 第36-38页 |
5. 引水方案及运行方式 | 第38-52页 |
5.1 长江水引入口水质分析 | 第38页 |
5.2 间断引水方式—首次引水量计算 | 第38-46页 |
5.3 间断引水方式—引水方案制定 | 第46-49页 |
5.3.1 河网区(不包括暨阳湖) | 第46-48页 |
5.3.2 暨阳湖区 | 第48-49页 |
5.4 间断引水方式—第二次以后引水量计算 | 第49-50页 |
5.5 连续引水方式—引水量计算 | 第50页 |
5.6 运行方式 | 第50-52页 |
6. 引水效果分析 | 第52-63页 |
6.1 一维河网水量模型 | 第52-57页 |
6.1.1 预测计算设计水文条件 | 第52页 |
6.1.2 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方程 | 第52-55页 |
6.1.3 一维水量模型的参数 | 第55-56页 |
6.1.4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56页 |
6.1.5 计算结果 | 第56-57页 |
6.2 水质预测模型 | 第57-63页 |
6.2.1 一维非稳态水质模型 | 第57-60页 |
6.2.2 水质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60-61页 |
6.2.3 预测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7. 引水实施的管理模式 | 第63-68页 |
7.1 管理对策措施 | 第63-64页 |
7.1.1 开展水环境保护管理监测规划,完善监测网络体系 | 第63页 |
7.1.2 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 第63页 |
7.1.3 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 第63-64页 |
7.1.4 加强宣传与公众参与 | 第64页 |
7.1.5 水环境调度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 | 第64页 |
7.2 管理信息模式 | 第64-65页 |
7.3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 第65-68页 |
7.3.1 信息系统组成 | 第65-66页 |
7.3.2 信息系统结构 | 第66页 |
7.3.3 信息系统功能 | 第66-68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8.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68-69页 |
8.1.1 引水量及引水规律 | 第68页 |
8.1.2 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 第68页 |
8.1.3 工程及管理措施 | 第68-69页 |
8.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9页 |
8.3 引水技术特点 | 第69-70页 |
8.3.1 引水关键技术要点 | 第69页 |
8.3.2 引水技术点 | 第69-70页 |
8.4 存在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