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综述部分 | 第12-31页 |
1 新型免疫增强剂研究的意义和进展 | 第12-13页 |
2 黄芪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13-14页 |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第14-15页 |
·对体液因子的影响 | 第15页 |
·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对免疫细胞内核酸代谢的影响 | 第16页 |
·对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 | 第16页 |
·对免疫器官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3 当归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7页 |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抗瘤抑瘤作用 | 第18页 |
·改善辐射损伤作用的研究 | 第18页 |
·CAPS的结构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第18-19页 |
4 人参皂甙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 | 第20-21页 |
·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功能 | 第21-22页 |
·对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影响 | 第22页 |
·GS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 第22-23页 |
5 淫羊藿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24页 |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第24页 |
·对体液因子的作用 | 第24-25页 |
·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 第25页 |
6 其它中药成分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板蓝根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蜂胶黄酮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6页 |
·淫羊藿黄酮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黄芪黄酮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8页 |
·黄芪皂甙的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28页 |
7 中药成分抗病毒作用和对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28-31页 |
试验部分 | 第31-71页 |
试验一、 中药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31-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中药材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多糖的提取 | 第32页 |
·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32页 |
·黄酮的提取 | 第32-33页 |
·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33页 |
·黄芪皂甙的提取 | 第33页 |
·黄芪皂甙的含量测定 | 第33页 |
2 结果 | 第33-34页 |
·五种多糖的提取率和净含量 | 第33-34页 |
·黄酮和皂甙的提取率和净含量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关于多糖的制备方法 | 第34页 |
·关于黄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关于黄芪皂甙的提取方法 | 第35页 |
·关于提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试验二、 中药成分对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3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药物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细胞OD值测定和形态观察记录标准 | 第37页 |
·中药成分对CEF安全浓度的判定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CAPS和APS | 第37-38页 |
·IRPS和EPS | 第38-39页 |
·PPS和EF | 第39页 |
·PF和AF | 第39-41页 |
·AS和GS | 第4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4页 |
·关于安全浓度的判定标准与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关于检测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三、 中药成分对CEF增殖的影响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中药成分 | 第44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五种多糖对CEF增殖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种黄酮对CEF增殖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两种皂甙对CEF增殖的影响 | 第48-5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所有中药成分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细胞增殖 | 第50-51页 |
·中药成分的促增殖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 第51-52页 |
试验四、 中药成分对病毒的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52-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中药成分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病毒准备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CEF增殖测定 | 第53页 |
·中药成分影响病毒的感染细胞能力的判定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CAPS和APS | 第53-55页 |
·IRPS和EPS | 第55-57页 |
·PPS和EF | 第57-58页 |
·PF和AF | 第58-60页 |
·AS和GS | 第60-6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几乎所有中药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病毒活性作用 | 第62页 |
·中药成分的作用强度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 第62页 |
·中药成分通过不同的机理发挥作用 | 第62-63页 |
·关于测定方法和判定标准 | 第63-65页 |
试验五、 中药成分对ND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的影响 | 第65-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中药成分 | 第65页 |
·疫苗 | 第65页 |
·新城疫标准抗原 | 第65页 |
·试验动物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试验1 抗体检测结果 | 第66-67页 |
·试验2 抗体检测结果 | 第67-6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9-71页 |
·九种中药成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抗体效价 | 第69页 |
·中药成分提高抗体效价作用与剂量和给药时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中药成分提高抗体效价作用与免疫接种次数的关系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