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文体考察:晚明小品研究的必要途径 | 第1-18页 |
一、 文体的内涵 | 第8-9页 |
二、 从晚明到现代的对于晚明小品的文体关注 | 第9-12页 |
三、 当代晚明小品文体研究的相对薄弱--兼淡晚明小品内容的研究途径 | 第12-14页 |
四、 本文研究思路概述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晚明小品的语言 | 第18-68页 |
第一节 语言秩序的创造性 | 第19-30页 |
一、 对抑扬顿挫的固定节律的背离 | 第19-22页 |
二、 对舒缓从容的语气模式的摆脱 | 第22-25页 |
三、 逻辑表述的精确化 | 第25-28页 |
四、 五四白话散文语言秩序的滥觞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选择词语的新倾向 | 第30-46页 |
一、 传统散文的选词局限 | 第30-34页 |
二、 接近六朝的绚烂词采 | 第34-37页 |
三、 词语选择的自由丰富 | 第37-41页 |
四、 新异奇奥的选词追求 | 第41-43页 |
五、 对五四白话散文词语选择方式的影响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词义内涵的拓展 | 第46-62页 |
一、 传统散文词义的相对单调 | 第46-50页 |
二、 自然语序条件下的词义灵活建构 | 第50-55页 |
三、 幽奇奥渺的词义拓展 | 第55-60页 |
四、 五四白话散文词义建构方式的历史基础 | 第60-62页 |
结语 对于自由丰富的散文语言发展道路的开辟 | 第62-68页 |
第二章 晚明小品的意象 | 第68-111页 |
第一节 场景式意象 | 第69-79页 |
一、 唐宋古文缺乏成功的场景式意象 | 第69-71页 |
二、 晚明小品作家文论中表现的对成功意象的追求 | 第71-72页 |
三、 场景分解的细致化 | 第72-74页 |
四、 物象描写的个性化 | 第74-76页 |
五、 物象组合的整体性 | 第76-79页 |
第二节 行为性意象 | 第79-93页 |
一、 唐宋古文缺乏成功的行为性意象 | 第79-83页 |
二、 事象选择的日常化 | 第83-86页 |
三、 行为过程的具体化 | 第86-87页 |
四、 事象描写的个性化 | 第87-90页 |
五、 事象组合的情感化 | 第90-93页 |
第三节 比喻型意象 | 第93-102页 |
一、 唐宋古文缺乏成功的比喻型意象 | 第93-94页 |
二、 比喻意象 | 第94-97页 |
三、 拟人意象 | 第97-99页 |
四、 通感意象 | 第99-100页 |
五、 象征意象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对五四白话散文意象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结语 “意象”--“意义”的核心 | 第105-111页 |
第三章 晚明小品的结构 | 第111-151页 |
第一节 唐宋古文的结构特征 | 第112-116页 |
一、 较为单纯的逻辑性 | 第112-113页 |
二、 组织秩序的规则平稳 | 第113-114页 |
三、 意义形成的线性化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各结构单元间关系的有机情感性 | 第116-123页 |
一、 单元间组织目的的情感性 | 第116-118页 |
二、 单元意义对结构语境的依赖 | 第118-120页 |
三、 单元间组合的整体性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结构秩序的开放性 | 第123-131页 |
一、 以时空为中心的结构--时空的交错变幻 | 第123-125页 |
二、 以意象为中心的结构--意象组合方式的多样化 | 第125-128页 |
三、 结构的弹性--明快轻灵与曲折复杂的兼容 | 第128-131页 |
第四节 结构经营的个性化 | 第131-143页 |
一、 景物描绘的个性化结构 | 第131-134页 |
二、 人物表现的个性化结构 | 第134-138页 |
三、 议论的个性化结构 | 第138-143页 |
第五节 对五四白话散文结构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结语 对于文学发展“趋势”的注脚 | 第147-151页 |
第四章 晚明小品文体中的谐谑因素 | 第151-187页 |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的桥梁 | 第152-158页 |
一、 谐谑性文体的价值体认及其它 | 第152-155页 |
二、 从传统到现代的桥梁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语言的谐谑 | 第158-163页 |
一、 戏拟 | 第158-159页 |
二、 移植 | 第159-161页 |
三、 反唇相讥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情景的谐谑 | 第163-167页 |
一、 情景的倒置 | 第163-165页 |
二、 情景的虚拟 | 第165-167页 |
第四节 行为的谐谑 | 第167-172页 |
一、 误会的行为 | 第167-169页 |
二、 僵硬的行为 | 第169-170页 |
三、 盲目的行为 | 第170-172页 |
第五节 比喻的谐谑 | 第172-177页 |
一、 比喻的谐谑 | 第172-174页 |
二、 拟人、通感的谐谑 | 第174-175页 |
三、 女性喻体所构成的谐庛 | 第175-177页 |
第六节 结构的谐谑 | 第177-182页 |
一、 以事件为中心的谐谑性结构 | 第177-179页 |
二、 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谐谑性结构 | 第179-182页 |
结语 功过参半的谐谑 | 第182-187页 |
第五章 晚明小品的文体历程 | 第187-270页 |
第一节 从万历刻本《东坡志林》看前代散文对晚明小品的文体影响 | 第188-193页 |
第二节 明中叶散文的文体新变及其对晚明小品的影响 | 第193-205页 |
一、 前后七子散文的文体新变及其对晚明小品的影响 | 第193-199页 |
二、 前后七子之外作家散文的文体新变及其对晚明小品的影响 | 第199-205页 |
第三节 晚明小品文体的初创期 | 第205-215页 |
一、 对形式美的执着追求--前后七子追求形式美主张的发展 | 第205-209页 |
二、 流畅易晓的文体崇尚--以对唐宋古文文体特征的吸取反对七子及其末流 | 第209-213页 |
三、 直白真实童心的大胆展现--公安派的先声 | 第213-215页 |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体的鼎盛期--以公安派为中心 | 第215-236页 |
一、 公安派前期小品的文体开拓 | 第215-220页 |
二、 公安派后期小品的文体内敛 | 第220-230页 |
三、 公安派小品文体的影响 | 第230-236页 |
第五节 晚明小品文体的转折期--以竟陵派为中心 | 第236-246页 |
一、 从公安到竟陵的文运转移 | 第236-238页 |
二、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竟陵派小品独特的文体定位 | 第238-242页 |
三、 竟陵派小品的文体影响 | 第242-246页 |
第六节 晚明小品文体的分流期 | 第246-255页 |
一、 向传统文体的进一步回归--以伪作《徐文长文集》评点对袁宏道文学思想的曲解及其影响为例 | 第246-249页 |
二、 文体新变因素的延续发展 | 第249-255页 |
第七节 晚明小品所接受的通俗文类的文体影响 | 第255-259页 |
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体追求 | 第255-256页 |
二、 文体表现能力的拓展深入 | 第256-259页 |
结语 一场颇具波折的散文文体革新运动 | 第259-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74页 |
后记 | 第274-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