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6页 |
·前言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第2章 植物挥发物质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指纹图谱 | 第17-18页 |
3 植物化学系统学 | 第18页 |
4 化学生态学研究 | 第18-19页 |
5 药理学研究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1-25页 |
1 本论文采用的缩略语 | 第2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3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 | 第22-23页 |
4 仪器及分析条件 | 第23-24页 |
5 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24页 |
6 指纹图谱和化学生态学研究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第4章 研究内容、结果与讨论 | 第25-119页 |
第1节 海金沙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 第25-27页 |
第2节 北美香柏与柏科多种植物挥发油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第3节 北美鹅掌楸叶和鹅掌楸叶挥发物质比较研究 | 第30-35页 |
第4节 素馨蜡梅挥发性组分季节性变异和部位变异分析 | 第35-42页 |
第5节 夏蜡梅叶挥发油成分季节性变异研究 | 第42-45页 |
第6节 卡氏乌头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 第45-47页 |
第7节 八角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 第47-49页 |
第8节 构树不同季节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第49-54页 |
第9节 透茎冷水花挥发油的GC-MS研究 | 第54-56页 |
第10节 土荆芥挥发油组分的生态变异及头香成分研究 | 第56-58页 |
第11节 金丝桃挥发物质的季节变异性跟踪研究 | 第58-64页 |
第12节 紫金牛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 | 第64-71页 |
第13节 朱砂根叶不同季节挥发油比较 | 第71-74页 |
第14节 点腺过路黄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 第74-76页 |
第15节 海桐花期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研究 | 第76-81页 |
第16节 常春油麻藤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比较 | 第81-84页 |
第17节 苦楝夏叶挥发油的GC-MS研究 | 第84-86页 |
第18节 喜树秋叶挥发性物质的GC/MS联用分析 | 第86-88页 |
第19节 中华常春藤挥发油成分季节性变异研究 | 第88-93页 |
第20节 川芎挥发性组分变异研究 | 第93-95页 |
第21节 龙葵与白毛藤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 第95-99页 |
第22节 金灯藤挥发性组分的GC/MS联机分析 | 第99-102页 |
第23节 半蒴苣苔精油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 | 第102-104页 |
第24节 不同季节白马骨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 第104-108页 |
第25节 淡竹叶挥发油成分季节性变异分析 | 第108-111页 |
第26节 菝葜科若干种植物的挥发油比较研究 | 第111-11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4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19-120页 |
2 结论 | 第120-121页 |
3 值得注意的问题 | 第121-122页 |
4 展望 | 第122-124页 |
第6章 附录 | 第124页 |
1 各节相同参考文献 | 第124页 |
2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和待发表科研论文目录(PUBLICATIONS)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