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48页 |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4-29页 |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14-18页 | 
| ·超临界和超临界流体 | 第14-15页 |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流体的选定 | 第16-17页 | 
| ·CO2用作超临界流体的主要特点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流体的现状及进展 | 第18-26页 | 
| ·超临界CO2作萃取剂的应用 | 第18-20页 | 
| ·萃取饮食中有效成分 | 第18-19页 | 
| ·天然药物的萃取 | 第19-20页 | 
| ·CO2超临界流体技术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 ·超临界抗溶剂过程(SAS) | 第20-21页 | 
|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RESS) | 第21-22页 | 
| ·超临界干燥(SFD) | 第22-23页 | 
| ·超临界CO2应用于化学反应 | 第23-25页 | 
|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 第25-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 ·国内外超临界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9-48页 | 
| ·前言 | 第29-30页 | 
| ·国内外研究超临界CO2状况 | 第30-37页 | 
| ·超临界CO2相平衡的研究 | 第30-33页 | 
| ·国外研究相平衡的状况 | 第30-32页 | 
| ·国内研究相平衡的状况 | 第32-33页 | 
| ·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研究 | 第33-34页 | 
| ·超临界CO2流体传质动力学的研究 | 第34-36页 | 
| ·超临界CO2流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 | 第36-37页 | 
| ·状态方程用于研究超临界CO2流体 | 第37-48页 | 
| ·状态方程的发展 | 第38-44页 | 
| ·vanderWaals型状态方程 | 第39-42页 | 
| ·两参数方程 | 第39-41页 | 
| ·三参数状态方程 | 第41页 | 
| ·多参数状态方程 | 第41-42页 | 
| ·分子机理型状态方程 | 第42-44页 | 
| ·微扰型状态方程 | 第43页 | 
| ·硬球状态方程(hardsphereEOS) | 第43页 | 
| ·扰动硬链方程 | 第43-44页 | 
| ·转动分子链状态方程(CCOREOS) | 第44页 | 
| ·格子气体状态方程(LatticeGas) | 第44页 | 
| ·混合规则 | 第44-48页 | 
| 第二章 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性质的研究 | 第48-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49-51页 | 
| ·高压相平衡池 | 第49-51页 | 
| ·装置流程图 | 第51-5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2-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 ·混合物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与第二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53页 | 
| ·第二组分结构与临界性质的关系 | 第53-55页 | 
| ·结构相似的环形化合物 | 第53-54页 | 
| ·同分异构体 | 第54-55页 | 
| ·同系物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性质相关模型的研究 | 第56-68页 | 
| ·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温度的研究 | 第57-61页 | 
| ·温度混合规则的修正 | 第57-61页 | 
| ·不同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 第61页 | 
| ·混合物临界压力的研究 | 第61-66页 | 
| ·压力混合规则的修正 | 第61-62页 | 
| ·kaij系数的确定 | 第62页 | 
| ·状态方程的比较 | 第62-63页 | 
| ·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3-66页 | 
| ·对文献值的验算 | 第66-67页 | 
| ·文献数据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温度 | 第68-96页 | 
| ·人工神经元基本原理 | 第68-70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应用 | 第70-80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70-74页 | 
| ·神经网络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 第74-80页 | 
| ·非线性校准(NonlinearCalibration) | 第74-75页 | 
| ·模式识别(ModeIdentification) | 第75-76页 | 
|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s) | 第76页 | 
| ·优化问题(Optimization) | 第76-77页 | 
| ·过程控制(ProcessControl) | 第77-78页 | 
| ·化学建模(ChemicalModeling) | 第78页 | 
| ·参数估计(ParameterEstimation) | 第78页 | 
| ·预测预报(Forcasting) | 第78-79页 | 
| ·其它应用状况 | 第79-80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温度 | 第80-86页 | 
| ·可行性 | 第80-81页 | 
| ·活化函数形式选择 | 第81-83页 | 
| ·区间线性型 | 第81页 | 
| ·阈值型 | 第81页 | 
| ·S型函数 | 第81-83页 | 
| ·输入样本的选择和预处理 | 第83-85页 | 
| ·网络隐含层结构的确定 | 第85-86页 | 
| ·传递函数确定的结果和讨论 | 第86-89页 | 
| ·传递函数不同组合的计算结果 | 第86-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算法的改进和对比 | 第89-95页 | 
| ·不同计算方法 | 第89-93页 | 
| ·BP算法 | 第89-90页 | 
| ·动量法 | 第90页 | 
| ·自适应法 | 第90-91页 | 
| ·L-M法 | 第91-93页 | 
| ·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 | 第93页 | 
| ·计算结果讨论 | 第93-94页 | 
| ·结论 | 第94-95页 | 
| ·小结 | 第95-96页 | 
| 第五章 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超临界CO2二元体系临界压力 | 第96-105页 | 
| ·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第96-98页 | 
| ·传递函数的确定和计算结果 | 第98-101页 | 
| ·传递函数的确定 | 第98-99页 |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101页 | 
| ·算法的改进和对比 | 第101-103页 | 
| ·不同算法的计算结果 | 第101-102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六章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 | 第105-114页 | 
| ·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第105-107页 | 
| ·传递函数的确定和计算结果 | 第107-110页 | 
| ·传递函数的确定 | 第107-108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108-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算法的改进和对比 | 第110-112页 | 
| ·不同算法的计算结果 | 第110-11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七章 神经网络对CO2二元体系临界性质的预测 | 第114-121页 | 
| ·CO2+甲苯体系临界物性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 ·计算结果 | 第114-115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115-116页 | 
| ·CO2+甲醇体系临界物性的研究 | 第116-118页 | 
| ·计算结果 | 第116-117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117-118页 | 
| ·CO2+乙醇体系临界物性的研究 | 第118-119页 | 
| ·计算结果 | 第118-119页 | 
| ·分析和讨论 | 第119页 | 
| ·小结 | 第119-121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