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理论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金属加工、机械工业论文--交通运输机械工业论文

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第1章 绪论第1-25页
 1.1 造船业概述第16-20页
  1.1.1 中外造船现状对比及存在的问题第16-18页
  1.1.2 关于造船模式第18-20页
   1.1.2.1 日本的造船模式第19页
   1.1.2.2 韩国的造船模式第19页
   1.1.2.3 中国的造船模式第19-20页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第20-22页
  1.2.1 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由来第20页
  1.2.2 信息化促进船舶工业现代化第20-21页
  1.2.3 以外高桥造船作为论文研究背景第21-22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2-25页
第2章 总装化造船及其精益机构研究第25-43页
 2.1 船舶生产系统第25-26页
 2.2 总装化造船是现代造船发展的必然第26-34页
  2.2.1 总装化造船第27-28页
   2.2.1.1 一般的总装化造船第27页
   2.2.1.2 中心制造船模式总装化造船特点第27-28页
  2.2.2 造船系统的特性第28-31页
   2.2.2.1 市场特性第28页
   2.2.2.2 产品特性第28-29页
   2.2.2.3 系统特性第29-31页
  2.2.3 技术进步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第31-33页
  2.2.4 企业“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第33-34页
 2.3 总装化造船的供应链问题研究第34-42页
  2.3.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第34-35页
  2.3.2 中心制造船模式供应链管理第35-37页
   2.3.2.1 供应计划第35-36页
   2.3.2.2 制造购买与外协第36-37页
  2.3.3 供应商的选择第37-42页
   2.3.3.1 钢板定货计划的形成第37-39页
   2.3.3.2 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第39-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中心制生产模式和系统结构分析第43-59页
 3.1 船舶制造系统的复杂性第43-45页
  3.1.1 复杂性的含义第43页
  3.1.2 复杂性导致的结果第43-44页
  3.1.3 复杂性产生的原因第44-45页
 3.2 降低和控制系统复杂性的方法第45-50页
  3.2.1 造船模式创新30第45页
  3.2.2 产品简化第45-48页
  3.2.3 制造过程简化第48页
  3.2.4 网络化第48-49页
  3.2.5 抓好生产准备第49页
  3.2.6 学习曲线第49页
  3.2.7 加强系统的综合性管理第49页
  3.2.8 持续改进过程第49-50页
 3.3 中心制造船模式第50-54页
  3.3.1 造船业的发展第50-51页
  3.3.2 中心制造船模式构思第51-54页
 3.4 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结构第54-57页
  3.4.1 生产中心类型第54页
  3.4.2 生产中心的结构第54-57页
 3.5 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物流和信息系统第57-58页
  3.5.1 物流第57-58页
  3.5.2 信息流第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基于中心制造船模式产品导向型作业分解研究第59-84页
 4.1 产品导向型作业分解(PWBS)第59-61页
  4.1.1 基本概念第59-60页
  4.1.2 区域/作业类型/作业阶段第60-61页
 4.2 中心制造船模式实现PWBS的途径第61-66页
  4.2.1 船体分道法第62页
  4.2.2 区域舾装法第62-66页
  4.2.3 区域涂装法第66页
 4.3 相似原理分析第66-72页
  4.3.1 形似特征的数量分析第68页
  4.3.2 精确相似元的数值方法第68-70页
  4.3.3 可拓相似元的数值方法第70-71页
  4.3.4 模糊相似元的度量第71-72页
 4.4 相似性理论的应用第72-83页
  4.4.1 作业问题相似度应用第72-73页
  4.4.2 应用模糊理论分段特征分类第73-83页
   4.4.2.1 数学建模第74-76页
   4.4.2.2 数值试验第76-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中心制造船模式下的计划体系研究第84-107页
 5.1 几个基本概念第84-87页
  5.1.1 生产效率第84-86页
  5.1.2 负荷与约束第86页
  5.1.3 柔性生产计划第86-87页
 5.2 计划体系第87-92页
  5.2.1 船厂长期计划第88-89页
  5.2.2 工时累积计划第89-91页
  5.2.3 重要材料需用日程计划第91-92页
 5.3 单船计划第92-99页
  5.3.1 船坞布置图第93-95页
  5.3.2 初步船坞搭载计划(PBES)第95-96页
  5.3.3 生产基准日程建立第96-97页
  5.3.4 组立大中日程计划第97页
  5.3.5 正式坞内搭载计划(BES)第97-98页
  5.3.6 壳舾涂一体化计划(IHOPS)第98-99页
 5.4 中期计划第99页
 5.5 中心计划第99-101页
  5.5.1 责任与权限第99-101页
  5.5.2 计划建立要领第101页
 5.6 人力资源计划研究第101-106页
  5.6.1 单船工时分配曲线第104-105页
  5.6.2 工时平衡和全年每月人数变化第105-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基于遗传算法IHOP计划综合优化研究第107-137页
 6.1 IHOPS平衡的机理第107-111页
  6.1.1 钢配中心第108页
  6.1.2 平直中心第108-109页
  6.1.3 曲型中心第109页
  6.1.4 涂装中心第109页
  6.1.5 总装中心第109-111页
  6.1.6 舾装中心第111页
 6.2 计划平衡中的NP问题第111-116页
  6.2.1 问题的数学描述第111-113页
  6.2.2 NP问题第113-116页
   6.2.2.1 旅行商问题(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第113-115页
   6.2.2.2 装箱问题(bin packing)第115-116页
 6.3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第116-122页
  6.3.1 算法描述第116-118页
  6.3.2 IHOPS个体基因及初始群体产生第118-120页
  6.3.3 杂交算法的实现第120-122页
 6.4 实际应用和分析第122-136页
  6.4.1 约束条件的转化和简化第123页
  6.4.2 程序总框图第123-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7章 分段连续制造与坞位排序研究第137-165页
 7.1 分段流水作业第137-144页
  7.1.1 流水生产特征第137-138页
  7.1.2 平面分段类型第138-139页
  7.1.3 平面分段连续制造的几种方式第139-140页
   7.1.3.1 单壳平面分段流水线第139-140页
   7.1.3.2 双壳平面分段流水线第140页
  7.1.4 焊接方式第140-142页
  7.1.5 平面分段流水线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配置第142-144页
  7.1.6 曲面分段的流水连续生产第144页
 7.2 单壳平面分段生产组织结构第144-150页
  7.2.1 人员配置第144-145页
  7.2.2 流水线系统控制第145-147页
  7.2.3 分段流水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比较第147-148页
  7.2.4 影响分段流水制造正常运转的因素第148-149页
  7.2.5 分段连续流水制造的节拍第149-150页
 7.3 分段离散制造第150-153页
  7.3.1 分段组立阶段和过程第150-151页
  7.3.2 分段装配胎位设置问题第151-152页
  7.3.3 曲型分段的计划问题第152-153页
 7.4 精益机构坞位配置研究第153-163页
  7.4.1 坞位配置应考虑的几个问题第154-156页
  7.4.2 配置问题的数学模型第156-157页
  7.4.3 配置问题的模拟优化方法第157-160页
  7.4.4 计算实例第160-163页
 7.5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8章 中心制造船模式在外高桥造船的应用第165-176页
 8.1 外高桥造船基地简介第165-166页
 8.2 外高桥造船基地竞争战略第166-167页
  8.2.1 造船行业状况第166页
  8.2.2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要素第166页
  8.2.3 外高桥造船基地的竞争战略第166-167页
 8.3 中心制造船模式在外高桥造船的应用第167-172页
  8.3.1 初步建立的中心制造船体系结构第167-168页
  8.3.2 生产中心的责任封闭性和完整阶段中间产品153第168-170页
  8.3.3 建立了基于“中心制”的计划和质量等体系第170页
  8.3.4 初步建立了S-CIMS构架第170-172页
 8.4 中心制造船模式在外高桥造船的未来发展第172-175页
 8.5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结论第176-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个人简历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阻燃剂的合成与性能
下一篇:ⅣB、Ⅷ族金属配合物体系催化乙烯齐聚合成直链低碳α-烯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