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GIS与模型集成的空间离散方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6页
 §1.1 应用模型及其特点第7-8页
  1. 应用模型及其分类第7-8页
  2. 空间模型的特性第8页
 §1.2 GIS与应用模型集成的必要性第8-9页
  1. 传统应用模型的缺陷第8-9页
  2. GIS空间分析功能的不足第9页
  3. 数据品质对集成系统的影响第9页
 §1.3 GIS与应用模型集成的方式和体系结构第9-13页
  1. GIS与应用模型的集成方式第9-11页
  2. 集成的体系结构第11-13页
 §1.4 空间离散——集成的桥梁第13-14页
  1. 空间离散意义第13-14页
  2. 国内外空间离散方法应用的回顾第14页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应用模型数值求解的空间离散方法第16-23页
 §2.1 有限差分法(FDM)第16-18页
  1. 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第16页
  2. 有限差分网格离散方法第16-17页
  3. 对于不规则边界的处理第17-18页
 §2.2 有限单元法(FEM)第18-19页
  1. 有限单元法求解第18-19页
  2. 有限单元法离散方法与原则第19页
 §2.3 GIS空间内插方法第19-22页
  1. 整体内插法第20-21页
  2. 局部内插法第21-22页
 §2.4 矩形与三角形网格的内插方法第22-23页
  1. 矩形网格的双线性内插方法第22页
  2. 三角形网格的线性内插方法第22页
  3. 矩形与三角形网格的剖分插值结果比较第22-23页
第三章 计算网格生成技术第23-38页
 §3.1 网格计算模型概述第23页
 §3.2 矩形网格的生成及其特点第23-26页
  1. 三种矩形网格的生成第23-24页
  2. 矩形网格的存储记录方式第24-26页
 §3.3 三角网的生成及其特点第26-31页
  1. 三角形网格的构成方法及特点第26-29页
  2. 三角形网格的存储记录方式第29-31页
 §3.4 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及其特点第31-38页
  1. 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原理第31-35页
  2. 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第35-38页
第四章 应用模型数值求解空间离散的实现第38-52页
 §4.1 矩形网格的生成实现第38-43页
  1. 矩形网格生成实现步骤第38-39页
  2. 矩形网格格生成实例第39-43页
 §4.2 三角形网格生成实现第43-45页
  1. 三角形网格生成实现步骤第43页
  2. 三角形网格生成实例第43-45页
 §4.3 正交曲线网格生成实现第45-49页
  1. 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实现步骤第45页
  2. 正交曲线网格生成实例第45-49页
 §4.4 网格的调整和修改第49-50页
  1. 矩形网格的调整和修改第49页
  2. 三角形网格的调整和修改第49-50页
  3. 网格调整与修改实现实例第50页
 §4.5 参数的传递问题第50-51页
 §4.6 模型边界的优化处理第51-52页
第五章 GIS与模型集成的接口实现第52-67页
 §5.1 GIS与地下水流模型集成中的离散实现第52-59页
  1. 集成流程第52页
  2. 模型的空间离散方法与实现第52-59页
 §5.2 GIS与波浪模型集成中网格的生成第59-62页
  1. 集成系统模块组成第59-60页
  2. 离散网格显示第60-62页
 §5.3 GIS与长江水流模型集成的有限元网格离散第62-64页
  1. 系统特点第62页
  2. 网格生成结果第62-64页
 §5.4 GIS与长江水流模型集成的正交曲线网格离散第64-67页
  1. 集成方式与系统主功能模块第64-65页
  2. 正交曲线网格生成步骤第65-66页
  3. 对于分汊河道的处理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页
 §6.2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第67-69页
  1. 存在不足第67-68页
  2. 未来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VD光头检查调整机的开发与研制
下一篇:基于人体热量平衡的城市环境气象开发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