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织区仿真模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7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7-8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章 交织区概述 | 第10-19页 |
2.1 交织区的定义 | 第10页 |
2.2 交织区参数 | 第10-13页 |
2.3 交织区的一般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2.4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交通仿真概述 | 第19-26页 |
3.1 什么是交通仿真 | 第19页 |
3.2 交通仿真的分类 | 第19-21页 |
3.3 交通仿真模型的一般架构 | 第21-22页 |
3.4 交通仿真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22-24页 |
3.5 交通仿真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3.6 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26-29页 |
4.1 调查目的与手段 | 第26页 |
4.2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26页 |
4.3 调查实施 | 第26-27页 |
4.4 调查结果 | 第27页 |
4.5 我国的交织区车辆运行特性 | 第27-29页 |
第五章 跟车模型 | 第29-42页 |
5.1 前言 | 第29-30页 |
5.2 跟车模型回顾 | 第30-35页 |
5.3 评述 | 第35-36页 |
5.4 跟车模型的选择 | 第36-42页 |
第六章 换车道模型 | 第42-59页 |
6.1 模型回顾 | 第42-49页 |
6.2 基于需求产生的判断性换车道模型 | 第49-58页 |
6.3 强制性换车道模型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 第59-67页 |
7.1 模型的标定 | 第59-61页 |
7.2 模型的验证 | 第61-66页 |
7.3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八章 论文主要结论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 第67-69页 |
8.1 道路交织区仿真模型的框架 | 第67页 |
8.2 论文完成的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8.3 今后需研究的重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 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