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 第1-23页 |
1.1 安康水库概况 | 第8-12页 |
1.1.1 安康水库概况 | 第8页 |
1.1.2 安康水库基本资料 | 第8-10页 |
1.1.3 安康水库泄流量曲线 | 第10-12页 |
1.2 安康水库入库洪水介绍 | 第12-17页 |
1.3 洪水调度的方法及评述 | 第17-19页 |
1.3.1 设计调洪规则模型 | 第17-18页 |
1.3.2 洪水优化调度模型 | 第18页 |
1.3.3 洪水实时调度模型 | 第18-19页 |
1.3.4 防洪优化调度与实时调度相联系的途径 | 第19页 |
1.4 安康水库洪水调度的成果总结 | 第19-21页 |
1.4.1 安康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情况 | 第20页 |
1.4.2 洪水预报系统建设情况 | 第20-21页 |
1.4.3 洪水调度系统建设情况 | 第21页 |
1.5 安康水调自动化系统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5.1 应用情况 | 第21页 |
1.5.2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6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安康水库入库洪水预报方案的补充 | 第23-27页 |
2.1 资料的处理 | 第23页 |
2.2 各物理量场和预报区域面平均降雨量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 持续性降雨与物理量高相关区的关系 | 第25-26页 |
2.4 因子组合与降水预报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2.5 建立降水量预报模型 | 第26-27页 |
第3章 对入库洪水调度的模型及方案 | 第27-34页 |
3.1 水库优化调度模型 | 第27-29页 |
3.1.1 计算时段发电量最大模型 | 第27-28页 |
3.1.2 下泄量最大值最小模型 | 第28页 |
3.1.3 调洪库容最小模型 | 第28页 |
3.1.4 最小出力最大模型 | 第28-29页 |
3.2 水库优化调度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动态规划(DP)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29页 |
3.2.2 逐步优化算法(POA)及求解步骤 | 第29页 |
3.2.3 大系统分解协调法 | 第29-31页 |
3.2.4 遗传算法(GA) | 第31-32页 |
3.3 安康水库闸门启闭规则、模型及方案 | 第32-34页 |
3.3.1 闸门启闭规则 | 第32-33页 |
3.3.2 合理控制闸门开启的模型 | 第33-34页 |
第4章 闸门控制调度的实现 | 第34-51页 |
4.1 历史洪水演示 | 第34页 |
4.2 专家系统调度 | 第34-36页 |
4.2.1 专家系统的结构 | 第34页 |
4.2.2 专家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4.2.3 洪水调度中专家系统的应用 | 第35-36页 |
4.3 安康洪水调度系统的算法及软件实现 | 第36-51页 |
4.3.1 安康洪水调节系统中所有的库表结构 | 第36-38页 |
4.3.2 软件目录说明 | 第38页 |
4.3.3 程序的功能说明 | 第38-40页 |
4.3.4 各功能的算法 | 第40-47页 |
4.3.5 软件使用说明 | 第47-51页 |
第5章 调度方案管理及评价 | 第51-73页 |
5.1 方案库运行 | 第51页 |
5.2 水库洪水调度综合考评评价指标 | 第51-59页 |
5.2.1 基础工作 | 第51-52页 |
5.2.2 经常性工作 | 第52-54页 |
5.2.3 洪水预报 | 第54-56页 |
5.2.4 洪水调度 | 第56-59页 |
5.3 水库洪水调度考评一般评价方法 | 第59-61页 |
5.3.1 基础工作 | 第59页 |
5.3.2 经常性工作 | 第59页 |
5.3.3 洪水预报 | 第59-60页 |
5.3.4 洪水调度 | 第60页 |
5.3.5 评分方法 | 第60-61页 |
5.4 层次分析法在水库洪水调度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61-66页 |
5.5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水库洪水调度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 第66-73页 |
5.5.1 综合评判但因素模型 | 第66页 |
5.5.2 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 | 第66-67页 |
5.5.3 因素评判矩阵的获得 | 第67-69页 |
5.5.4 模糊关系矩阵的推求计算 | 第69-71页 |
5.5.5 洪水调度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