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10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8页 |
| 2. 试验方案 | 第8页 |
| 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10页 |
| 3.1 观测项目 | 第8-9页 |
| 3.2 测定项目 | 第9页 |
| 3.3 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6页 |
| 1 “三壮三高”栽培技术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10-14页 |
| 1.1 籽粒产量的比较 | 第10页 |
| 1.2 产量构成因子的比较 | 第10-14页 |
| 2 “三壮三高”栽培技术对不同品种蛋白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4-18页 |
| 2.1 蛋白质含量比较 | 第14-16页 |
| 2.2 蛋白质产量比较 | 第16-18页 |
| 3 “三壮三高”栽培技术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8-23页 |
| 3.1 秧苗素质比较 | 第18-19页 |
| 3.2 茎蘖动态比较 | 第19页 |
| 3.3 株高、秆长、穗长比较 | 第19-21页 |
| 3.4 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比较 | 第21-23页 |
| 3.5 出糙率 | 第23页 |
| 4 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农艺性状的回归通径分析 | 第23-26页 |
| 4.1 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农艺性状的回归通径分析 | 第23-25页 |
| 4.2 蛋白质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农艺性的回归通径分析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作者简介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