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聚合类树脂及塑料论文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及其厚制品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PE交联技术的概况第11-14页
  1.1.1 PE交联方法及其优缺点第11-12页
  1.1.2 硅烷交联PE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第12-14页
 1.2 硅烷接枝PE的研究与进展第14-17页
  1.2.1 接枝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第14-15页
  1.2.2 配方因素影响的研究第15-16页
  1.2.3 接枝产物结构的研究第16-17页
 1.3 硅烷交联PE的研究与进展第17-20页
  1.3.1 交联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第17-18页
  1.3.2 配方因素影响的研究第18页
  1.3.3 交联产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第18-20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0-22页
  1.4.1 硅烷交联PE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1.4.2 本论文拟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基本思路第21-22页
第二章 硅烷与聚乙烯接枝反应的研究第22-41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3页
  2.2.1 原料第22-23页
  2.2.2 FITR测试第23页
  2.2.3 DSC测试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9页
  2.3.1 接枝反应机理第23-24页
  2.3.2 FTIR结果研究第24-27页
  2.3.3 DSC结果分析第27-33页
   2.3.3.1 接枝反应的热效应第27-28页
   2.3.3.2 PE品种和牌号的影响第28-29页
   2.3.3.3 引发剂品种和用量的影响第29-30页
   2.3.3.4 硅院品种和用量的影响第30-33页
  2.3.4 接枝反应动力学第33-39页
   2.3.4.1 数据处理第33-34页
   2.3.4.2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第34-37页
   2.3.4.3 转化率的温度和时间依赖性第37-39页
 2.4 结论第39-41页
第三章 硅烷接枝聚乙烯反应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第41-54页
 3.1 前言第41页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简化第41-46页
  3.2.1 简化假设第41-42页
  3.2.2 SGPE反应模型第42页
  3.2.3 SGPE反应挤出模型第42-44页
  3.2.4 SGPE反应挤出特性方程组的求解第44-46页
   3.2.4.1 反应动力学参数第44-45页
   3.2.4.2 挤出机结构的工作参数第45页
   3.2.4.3 物料在挤出机三段的经过时间第45页
   3.2.4.4 结果描述第45-46页
 3.3 模型结果的讨论第46-52页
  3.3.1 挤出机内接枝反应过程的预测第46-48页
  3.3.2 引发剂和硅烷浓度影响的预测第48-50页
  3.3.3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第50-51页
  3.3.4 模型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第51-52页
   3.3.4.1 理论模型的优点及缺点的评判第51-52页
   3.3.4.2 模型的进—步研究初探第52页
 3.4 结论第52-54页
第四章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水解交联第54-72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4.2.1 原料第54-55页
  4.2.2 设备及工艺路线第55页
  4.2.3 FTIR测试第55页
  4.2.4 凝胶度和溶胀比的测试第55-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70页
  4.3.1 交联机理及FTIR分析第56-58页
   4.3.1.1 基本机理第56页
   4.3.1.2 FTIR分析第56-58页
  4.3.2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凝胶分析第58-61页
  4.3.3 硅烷水解交联聚乙烯的交联动力学第61-66页
  4.3.4 催化剂效率对交联反应的影响第66-70页
   4.3.4.1 有机锡类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第66-68页
   4.3.4.2 非有机锡类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第68-70页
 4.4 结论第70-72页
第五章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第72-94页
 5.1 前言第72页
 5.2 实验部分第72-74页
  5.2.1 原料第72-73页
  5.2.2 设备及工艺路线第73页
  5.2.3 DSC测试第73页
  5.2.4 SEM测试第73页
  5.2.5 凝胶度和溶胀比的测试第73-74页
  5.2.6 力学性能的测试第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92页
  5.3.1 接枝交联过程的分子链结构演变模型第74-77页
  5.3.2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FTIR结构分析第77-81页
  5.3.3 接枝过程中的结构与形态变化第81-83页
  5.3.4 水解交联过程中的结构与形态变化第83-89页
  5.3.5 催化剂对交联结构的影响第89-92页
 5.4 结论第92-94页
第六章 抗氧剂的影响和阻焦剂的作用及其机理第94-107页
 6.1 前言第94-95页
 6.2 实验部分第95-96页
  6.2.1 原料第95页
  6.2.2 设备及工艺路线第95页
  6.2.3 DSC测试第95-96页
  6.2.4 试样制备和IR测试第96页
  6.2.5 力学性能的测试第96页
  6.2.6 凝胶度的测试第9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6-106页
  6.3.1 抗氧剂对接枝反应和交联产物结构的影响第96-99页
   6.3.1.1 聚乙烯热氧降解及抗氧剂作用机理第97-98页
   6.3.1.2 抗氧剂对硅烷接枝聚乙烯的影响第98-99页
  6.3.2 抗氧剂对交联产物性能的影响第99-102页
  6.3.3 阻焦剂对接枝反应和产物结构的影响第102-105页
  6.3.4 阻焦剂对交联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105-106页
 6.4 结论第106-107页
第七章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工业化测试第107-116页
 7.1 前言第107页
 7.2 实验部分第107-108页
  7.2.1 原料第107页
  7.2.2 设备及工艺路线第107-108页
  7.2.3 凝胶度的测试第108页
 7.3 配方设计第108-113页
  7.3.1 聚乙烯品种的选择第108-109页
  7.3.2 引发剂品种及用量的选择第109-111页
  7.3.3 硅烷品种及用量的选择第111页
  7.3.4 抗氧剂的选择第111-112页
  7.3.5 阻焦剂的选择第112-113页
 7.4 工艺控制第113-115页
  7.4.1 挤出温度第113-114页
  7.4.2 螺杆转速第114-115页
 7.5 工业化试验情况第115页
 7.6 结论第115-116页
第八章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尼龙的共混改性第116-136页
 8.1 前言第116-117页
 8.2 实验第117-118页
  8.2.1 原料第117页
  8.2.2 工艺步骤第117页
  8.2.3 设备第117页
  8.2.4 凝胶度的测试第117-118页
  8.2.5 DSC测第118页
  8.2.6 SEM测试第118页
  8.2.7 FTIR测试第118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18-134页
  8.3.1 加快硅烷交联聚乙烯反应速率的结构设计第118-120页
  8.3.2 SGPF/PA/Comp共混对交联性能的影响第120-122页
  8.3.3 SGPF/PA共混结构与形态的变化第122-130页
  8.3.4 SGPE/PA/Comp共混时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30-134页
 8.4 结论第134-136页
第九章 总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血、脑调节肽的影响
下一篇:运动、降糖物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转归影响的多因素研究——代谢系统应答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