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前 言 | 第7-15页 |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 第7-10页 |
1.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7页 |
1.1.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7-8页 |
1.1.3 病原菌生物学及病害症状 | 第8-9页 |
1.1.4 病原菌生理分化 | 第9-10页 |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 | 第10-13页 |
1.2.1 同工酶技术 | 第10-11页 |
1.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11-12页 |
1.2.3 PCR-RFLP分析 | 第12页 |
1.2.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 第12-13页 |
1.3 立论依据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试验总体设计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同工酶标记 | 第15-18页 |
2.2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RAPD标记 | 第18-20页 |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鉴定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3.1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同工酶标记 | 第21-26页 |
3.1.1 酯酶同工酶(EST)酶谱分析 | 第21页 |
3.1.2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酶谱分析 | 第21-22页 |
3.1.3 淀粉酶同工酶(DIA)酶谱分析 | 第22页 |
3.1.4 过氧化氢酶同工酶(CAT)酶谱分析 | 第22-23页 |
3.1.5 疫霉属种间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RAPD标记 | 第26-36页 |
3.2.1 RAPD扩增结果及聚类 | 第26-36页 |
3.2.2 疫霉属种间DNA多态性分析 | 第36页 |
3.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种内多样性 | 第36-39页 |
3.3.1 毒力分析 | 第36-38页 |
3.3.2 P.sojae种内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 第38页 |
3.3.3 P.sojae种内DNA多态性分析 | 第38-39页 |
4. 讨 论 | 第39-41页 |
4.1 关于同工酶电泳技术 | 第39页 |
4.2 关于同工酶技术在疫霉属种间及种内鉴定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4.3 关于RAPD技术在P.sojae及种内菌株毒力检测中的应用 | 第40页 |
4.4 关于疫霉属种间同工酶多态性、DNA多态性与传统分类的比较 | 第40-41页 |
5. 结 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