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1章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策略 | 第10-20页 |
1. 现状与问题 | 第10-15页 |
1.1 主栽组合明显,格局依旧 | 第10-12页 |
1.2 亲本遗传基础单一,缺少产量突破的组合 | 第12-13页 |
1.3 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有创新,但没有重大突破 | 第13-15页 |
2. 育种策略 | 第15-18页 |
2.1 从育种材料的选育上进行突破 | 第15-18页 |
2.2 从理想株型塑造上进行突破 | 第18页 |
3. 今后展望 | 第18-20页 |
3.1 着眼于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广亲和不育系和恢复系 | 第18-19页 |
3.2 着眼于提高根系活力 | 第19页 |
3.3 着眼于从野生稻和其他水稻近缘种种发掘高产基因 | 第19-20页 |
第2章 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 | 第20-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1.2 光温处理 | 第21-22页 |
1.3 光、温生态选择压参数估算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2.1 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分类 | 第23-29页 |
2.2 光温生态选择压及其与育性光温反应型的关系 | 第29-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3章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遗传及遗传稳定性 | 第3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1.2 田间试验 | 第3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2.1 农垦58S与可育亲本杂交的自交结实率世代平均数及变异 | 第36-38页 |
2.2 农垦58S与可育亲本杂交F_2育性分布的比较 | 第38-40页 |
2.3 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的遗传模式 | 第40-42页 |
2.4 农垦58S光敏不育性的遗传稳定性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4章 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超高产株型模式 | 第48-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供试材料及田间试验 | 第49页 |
1.2 有关性状的测定 | 第49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2.1 理论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50-51页 |
2.2 株型的形态因子 | 第51-54页 |
2.3 株型的生理因子 | 第54-55页 |
2.4 超高产株型模式 | 第55-56页 |
2.5 协优9308超高产验证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5章 水稻广亲和不育系的构建及其利用价值 | 第5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1.1 不育系选育的亲本选择 | 第60页 |
1.2 花药培养方法 | 第60页 |
1.3 广亲和性测定 | 第60页 |
1.4 籼粳属性 | 第60-62页 |
1.5 其他特性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2.1 广亲和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程序 | 第62-63页 |
2.2 不育系/保持系的广亲和性 | 第63页 |
2.3 不育系/保持系的籼粳属性 | 第63-64页 |
2.4 不育系/保持系的株叶型 | 第64-66页 |
2.5 具超级杂交稻特性组合的筛选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第6章 籼粳交DH群体和RIL群体的构建及籼粳分化 | 第69-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1.1 亲本及构建方法 | 第70页 |
1.2 花药培养 | 第70-71页 |
1.3 籼粳形态指数和分子标记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9页 |
2.1 DH群体和RIL群体的构建 | 第71页 |
2.2 DH群体和RIL群体的籼粳形态分化 | 第71-72页 |
2.3 DH群体和RIL群体籼粳属性的分子检测 | 第72-73页 |
2.4 籼粳属性的衡量指标比较 | 第73-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第7章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组配方式 | 第81-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1.1 测交亲本及测交组合 | 第82页 |
1.2 籼粳形态指数和分子标记检测 | 第82页 |
1.3 测交组合的性状评价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2.1 测交亲本及测交组合的平均表现 | 第82-87页 |
2.2 亲本的籼粳属性与测交杂种表现的关系 | 第87-88页 |
3. 讨论 | 第88-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