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策、政论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

S ynopsis第1-3页
内容提要第3-7页
导言第7-11页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不懈追求第11-35页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第11-17页
  (一) 私有制、旧式分工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社会根源第11-12页
  (二) 建立理想社会,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12-15页
  (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第15-17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证第17-21页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第17-18页
  (二) 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第18-20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社会条件第20-21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发展第21-35页
  (一) 有文化、守纪律、精神振奋、心理健康、“一人为大家”: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探索第21-24页
  (二) 德、智、体全面发展: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第24-28页
  (三) 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第28-35页
第二章 国民素质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第35-53页
 一、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第35-39页
  (一)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第35-38页
  (二) 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第38-39页
 二、社会发展必须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已为当今世界所共识第39-44页
  (一) 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导致了社会与人的片面发展第39-41页
  (二) 全面、协调发展现的核心是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和谐第41-44页
 三、国民素质优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关键第44-53页
  (一) 人是否现代化直接决定社会现代化的能否实现第44-46页
  (二) 国民素质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关键第46-53页
第三章 优化的国民素质建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目标第53-73页
 一、优化国民素质建构的一般原则第53-58页
  (一) 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原则第53-54页
  (二) 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原则第54-55页
  (三) 体现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原则第55-56页
  (四)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原则第56-57页
  (五) 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原则第57-58页
 二、优化的国民素质建构第58-66页
  (一) 政治素质第58-59页
  (二) 思想道德素质第59-61页
  (三) 民主法制素质第61页
  (四) 科学文化素质第61-63页
  (五) 能力素质第63-64页
  (六) 心理素质第64页
  (七) 健康素质第64-65页
  (八) 审美素质第65-66页
 三、优化的领导干部素质第66-73页
  (一)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第67-68页
  (二) 领导干部的特殊素质要求第68-73页
第四章 成就与困惑——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现状及成因第73-97页
 一、国民素质现状的成就分析第73-79页
  (一) 政治素质的主流值得肯定第73页
  (二) 民主、法制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第73-74页
  (三)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心理在确立第74-75页
  (四) 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趋势第75-76页
  (五) 科学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提高第76-77页
  (六) 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快、较普遍地改观第77-78页
  (七) 领导、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已大大增强第78-79页
  (八) 身体素质得到了较快较普遍地提高第79页
 二、国民素质现状的问题透视第79-86页
  (一) 理想、价值扭曲,道德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容忽视第79-80页
  (二) 民主法制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第80-81页
  (三) 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偏低第81-82页
  (四) 科学素质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尚有不小距离第82-84页
  (五) 能力素质在不少方面存在严重欠缺第84-86页
 三、国民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第86-97页
  (一) 国民素质明显提高的成因分析第86-88页
  (二) 国民素质欠缺现状的原因分析第88-97页
第五章 环境与人辩证改造——塑造优化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第97-121页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一般因素第97-101页
  (一) 客观因素与人的发展第97-99页
  (二) 主观因素与人的发展第99-101页
 二、优化社会环境——国民素质优化的客观条件第101-109页
  (一) 努力加强经济建设,优化社会经济环境第101-103页
  (二)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社会政治环境第103-105页
  (三)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第105-108页
  (四) 实施正确外交战略,优化社会外部环境第108-109页
 三、加强主体建设——国民素质优化的主观条件第109-121页
  (一) 加强理论学习,正确树立“三观”第109-111页
  (二) 积极参与政治过程,提高民主法制素质第111-112页
  (三)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第112-113页
  (四) 自觉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增强道德意识第113-116页
  (五) 努力追求科学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第116-117页
  (六) 注重美感情趣修养,增强自身审美意识第117-121页
结束语第121-125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25-129页
后记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HT2A受体在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时血小板及血管高反应性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