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序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身份认证及面部识别技术概述 | 第13-25页 |
·:面部识别技术的历史概述及其具体应用 | 第13-14页 |
·:面部识别技术的先验知识和限制条件 | 第14-16页 |
·:面部识别技术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分类 | 第16-18页 |
·:具体的面部识别技术概述 | 第18-25页 |
第三章:图象虑波及边缘特征的提取定位 | 第25-39页 |
3.1:图象虑波技术概述 | 第25-29页 |
3.1.1:线性虑波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3.1.2:非线性虑波技术概述 | 第28-29页 |
3.2:边缘的概念及几个简单的边缘检测算子 | 第29-34页 |
3.2.1: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3.2.2:边缘检测的理论描述 | 第30-31页 |
3.2.3:几种常用的边缘检测算子 | 第31-34页 |
3.3:D.Marr的方法及其评价 | 第34-35页 |
3.4: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子 | 第35-37页 |
3.5:基于中值虑波器的快速图象增强与边缘提取算法 | 第37-39页 |
第四章:面部边缘的初始化定位和眼睛图象的获取 | 第39-49页 |
4.1:图象的预处理 | 第39-40页 |
4.2:基本概念和一些数据表示 | 第40-41页 |
4.3:面部上、下边缘初始化定位的具体算法及其实现 | 第41-45页 |
4.3.1:面部上、下边缘的定位算法 | 第41-43页 |
4.3.2:关于面部上、下边缘的定位算法实现时的几点说明 | 第43-45页 |
4.4:计算面颊、鼻的轴线和眼睛的范围 | 第45-49页 |
4.4.1:计算瞳孔的轴线位置 | 第45-46页 |
4.4.2:面颊边缘的定位 | 第46-48页 |
4.4.3:鼻所在轴线的定位 | 第48-49页 |
第五章:面部轮廓线的提取与定位 | 第49-67页 |
5.1:用变分法求条件极值的几个必要条件 | 第49-50页 |
5.2:“活动轮廓线”模型以及求最小值的变分法概述 | 第50-55页 |
5.2.1:求解能量函数最小值的变分法 | 第51-53页 |
5.2.2:Kass等人提出的方法的优、缺点讨论 | 第53-55页 |
5.3:求解“活动轮廓线”模型的动态规划算法概述 | 第55-59页 |
5.3.1:动态规划算法简介 | 第55-56页 |
5.3.2:求解能量函数最小值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概述 | 第56-58页 |
5.3.3:求能量函数最小值的动态规划算法的优、缺点讨论 | 第58-59页 |
5.4:求解“活动轮廓线”模型的贪心算法 | 第59-67页 |
5.4.2:约束条件的讨论 | 第60-64页 |
5.4.2:贪心算法 | 第64-67页 |
第六章:眼角的检测 | 第67-77页 |
6.1:角点的表示及代价最小函数 | 第67-71页 |
6.2: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计算代价函数的极小值 | 第71-75页 |
6.2.1:模拟退火算法 | 第71-73页 |
6.2.2:初始状态集的选取 | 第73页 |
6.2.3:由初始状态集产生候选状态的方法 | 第73-74页 |
6.2.4:温度表的设计 | 第74-75页 |
6.3:眼角的计算 | 第75-77页 |
第七章:实验结果 | 第77-88页 |
7.1:面部参数的初始化实验 | 第77-83页 |
7.2:面部边缘的求精实验 | 第83-86页 |
7.3:眼角检测实验 | 第86-88页 |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