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5页 |
·镉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铬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14页 |
·铅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页 |
·汞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锌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铜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19页 |
·化学法 | 第16-17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7-18页 |
·生物法 | 第18-19页 |
·生物吸附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生物吸附剂 | 第19-21页 |
·影响生物吸附的因素 | 第21-23页 |
·生物吸附机理 | 第23-25页 |
·吸附重金属菌种紫外线诱变育种机理 | 第25-26页 |
·紫外线诱变机制 | 第25-26页 |
·DNA损伤修复 | 第26页 |
·草分枝杆菌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紫外诱变选育高吸附性能的草分枝杆菌 | 第28-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紫外诱变最佳照射时间的确定 | 第31-32页 |
·突变菌株耐受性初筛 | 第32-41页 |
·突变菌株吸附性能复筛 | 第41-42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2-43页 |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突变菌株9~#对Cd~(2+)和Cr~(6+)的吸附条件考察 | 第46-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溶液初始pH值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菌体用量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温度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吸附时间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共存阳离子对突变菌株9~#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4章 草分枝杆菌和突变菌株9~#对Cd~(2+)和Cr~(6+)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62-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表面能谱(EDS)分析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附表1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82-83页 |
附表2 实验所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