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炉钢水硫含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钢包精炼炉的特点 | 第9-10页 |
| ·硫对钢性能的影响 | 第10-11页 |
| ·精炼炉的脱硫 | 第11-12页 |
| ·合成精炼渣 | 第12-14页 |
| ·精炼炉脱硫模型研究的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 第2章 脱硫原理 | 第17-31页 |
| ·精炼渣的选择 | 第17-19页 |
| ·合成渣组元的主要作用 | 第17-18页 |
| ·精炼合成渣的选择及设计原则 | 第18-19页 |
| ·脱硫反应的热力学 | 第19-22页 |
| ·硫容量 | 第19-21页 |
| ·硫的分配比与硫容量的关系 | 第21页 |
| ·脱硫率 | 第21-22页 |
| ·脱硫反应的动力学 | 第22-28页 |
| ·动力学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 | 第23页 |
| ·钢液深脱硫机理探讨 | 第23-24页 |
| ·钢液深脱硫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24-28页 |
| ·脱氧过程 | 第28-30页 |
| ·钢水脱氧 | 第28-29页 |
| ·钢渣脱氧及改性 | 第29页 |
| ·脱氧方式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终点硫含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第31-53页 |
| ·硫容量数学模型 | 第31-40页 |
| ·光学碱度硫容量模型 | 第31-33页 |
| ·KTH硫容量模型 | 第33-38页 |
| ·两个硫容量数学模型的比较 | 第38-40页 |
| ·终点硫含量预报机理模型 | 第40-47页 |
| ·渣钢间硫的分配比数学模型 | 第40页 |
| ·硫的活度系数 | 第40-41页 |
| ·氧的活度 | 第41-42页 |
| ·终点硫含量 | 第42页 |
| ·终点硫含量预报的机理模型 | 第42-47页 |
| ·机理模型分析 | 第47页 |
| ·终点硫含量预报混合模型 | 第47-51页 |
| ·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 第47-49页 |
| ·混合模型分析 | 第49-50页 |
| ·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脱硫过程分析及预报模型的仿真 | 第53-61页 |
| ·基于机理模型的脱硫过程分析 | 第53-56页 |
| ·脱氧过程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渣量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分配比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55页 |
| ·钢液中初始硫含量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终点硫含量预报混合模型的仿真 | 第56-57页 |
| ·混合模型与机理模型的仿真比较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