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基于彝族服饰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基于彝族服饰图案的研究 | 第12-13页 |
·基于彝族服饰图案的应用研究 | 第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引出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 第14-15页 |
·彝族服饰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区域风格特征 | 第14页 |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的形制特征及其符号意义 | 第14页 |
·民族服饰图案元素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归纳法 | 第15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15-16页 |
·多学科理论交叉法 | 第16页 |
·图文相互认证法 | 第16页 |
·相关界定 | 第16-18页 |
·名词的界定 | 第16-17页 |
·服饰 | 第16页 |
·图案元素 | 第16页 |
·现代服装 | 第16-17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彝族服饰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彝族地理文化简述 | 第18页 |
·彝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 第18-19页 |
·彝族服饰的演变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页 |
第三章 彝族服饰区域形制特征 | 第20-32页 |
·大小凉山型 | 第20-22页 |
·凉山男式服饰特征 | 第21页 |
·凉山女式服饰特征 | 第21-22页 |
·滇西型 | 第22-24页 |
·滇西男子服饰特征 | 第23-24页 |
·乌蒙山型 | 第24-25页 |
·乌蒙山型男子服饰特征 | 第24页 |
·乌蒙山女子服饰特征 | 第24-25页 |
·红河型 | 第25-27页 |
·红河型男子服饰特征 | 第25-26页 |
·红河型女子服饰特征 | 第26-27页 |
·滇东南型 | 第27-29页 |
·滇东南型男子服饰特征 | 第27页 |
·滇东南型女子服饰特征 | 第27-29页 |
·楚雄型 | 第29-31页 |
·楚雄彝族男子服饰特征 | 第29-30页 |
·楚雄彝族女子服饰特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及其文化寓意 | 第32-46页 |
·彝族服饰图案的主要类型 | 第32-36页 |
·人物图案 | 第32-33页 |
·动物图案 | 第33-34页 |
·植物图案 | 第34-35页 |
·几何型图案 | 第35-36页 |
·彝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 第36-41页 |
·重复与统一 | 第37-38页 |
·对比与调和 | 第38-39页 |
·对称与均衡 | 第39-40页 |
·节奏与韵律 | 第40-41页 |
·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 第41-45页 |
·"记事尚典" | 第41-42页 |
·祈福纳吉 | 第42-43页 |
·自然崇拜 | 第43-45页 |
·植物崇拜 | 第43页 |
·动物崇拜 | 第43-44页 |
·山岳崇拜 | 第44-45页 |
·自然现象的崇拜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46-62页 |
·基于民族服饰图案元素应用现状的分析 | 第46-48页 |
·民族服装中"形"与"意"的兼备 | 第46-47页 |
·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服饰潮流的融合 | 第47-48页 |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 第48-49页 |
·文化符号意义 | 第48-49页 |
·美学意义 | 第49页 |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相关原则 | 第49-51页 |
·统一性 | 第49-50页 |
·针对性 | 第50页 |
·可实现性 | 第50-51页 |
·彝族服饰图案的二次设计 | 第51-55页 |
·彝族服饰图案二次设计的必要性 | 第51页 |
·彝族服饰图案二次设计的方法 | 第51-55页 |
·抽象法 | 第51-53页 |
·解构法 | 第53-54页 |
·重构法 | 第54-55页 |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 第55-61页 |
·人物图案的应用 | 第55-56页 |
·动物图案的应用 | 第56-58页 |
·植物花卉图案的应用 | 第58-59页 |
·几何型图案的应用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研究过程的总述 | 第6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