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绪论 | 第17-29页 |
一、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 | 第17页 |
二、西夏史料与国内外西夏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三、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5-29页 |
第一章 西夏法典的制定、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 第29-54页 |
第一节 西夏法典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一、党项西夏法律制度溯源 | 第30-32页 |
二、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制定 | 第32-33页 |
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编纂体例 | 第34-54页 |
一、西夏法典的编纂体例及其特点 | 第34-37页 |
二、《天盛律令》与《唐律》、《宋刑统》编纂内容比较 | 第37-54页 |
第二章 西夏的刑事法律制度 | 第54-67页 |
第一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刑种 | 第54-57页 |
一、主刑 | 第54-56页 |
二、附加刑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罪名 | 第57-63页 |
一、十恶罪 | 第57-59页 |
二、杀人罪 | 第59-60页 |
三、伤害罪 | 第60页 |
四、放火罪 | 第60页 |
五、盗窃罪 | 第60-61页 |
六、贪赃罪 | 第61-62页 |
七、违反军事职责罪 | 第62页 |
八、违反边地巡检罪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所体现刑罚裁量制度 | 第63-67页 |
一、"八议"和"官当"制度 | 第63-64页 |
二、老幼重病减罪制度 | 第64页 |
三、累犯、再犯加重处罚制度 | 第64页 |
四、数罪并罚制度 | 第64-65页 |
五、自首减免处罚制度 | 第65页 |
六、主犯从重处罚制度 | 第65页 |
七、以功抵罪制度 | 第65-66页 |
八、议合制度 | 第66-67页 |
第三章 西夏的厩牧法和军事法 | 第67-84页 |
第一节 以游牧为主与西夏法典中严格的牲畜保护规定 | 第67-74页 |
一、《唐律疏议》与《天盛律令》有关厩牧法规定门类对比 | 第68-69页 |
二、官私牧场的划分与官牧管理体制 | 第69-73页 |
三、畜物保护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党项民族的尚武习俗与西夏军事法律规定 | 第74-84页 |
一、西夏党项军事制度缘起与沿革 | 第75-78页 |
二、西夏军事法典《贞观玉镜将》 | 第78-80页 |
三、《天盛律令》中对于兵役制度的规定 | 第80-84页 |
第四章 西夏的宗教法和民族习惯法 | 第84-107页 |
第一节 西夏的宗教法 | 第84-100页 |
一、西夏党项人的原始宗教 | 第84-86页 |
二、西夏佛教的传播、发展与道教 | 第86-91页 |
三、西夏的宗教法律制度 | 第91-100页 |
第二节 西夏的民族习惯法 | 第100-107页 |
一、复仇与盟誓 | 第101-103页 |
二、大人与和断官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西夏的民间契约 | 第107-115页 |
第一节 西夏民间契约的种类 | 第107-111页 |
一、天庆年间典当契 | 第107-109页 |
二、乾定申年典糜契约 | 第109页 |
三、天盛二十二年卖地文契 | 第109-110页 |
四、光定未年借谷物契 | 第110-111页 |
五、欠款单和会款单 | 第111页 |
第二节 西夏法典对于民间契约的规定 | 第111-115页 |
一、西夏法典对于放贷的限制 | 第112页 |
二、西夏法典对于合意契约的保护 | 第112-113页 |
三、西夏法典对盗物典押的规定 | 第113-114页 |
四、西夏法典对于违反契约的处罚规定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西夏的诉讼审判制度 | 第115-131页 |
第一节 西夏的诉讼制度 | 第115-123页 |
一、司法机构 | 第115-116页 |
二、诉讼制度 | 第116-123页 |
第二节 西夏的审判制度 | 第123-131页 |
一、审判管辖 | 第124页 |
二、审理期限 | 第124-125页 |
三、验查证据 | 第125-126页 |
四、禁止受贿及司法监察 | 第126-127页 |
五、上诉复审及死刑复奏 | 第127-128页 |
附:西夏司法审判案例——瓜州审案记录 | 第128-131页 |
第七章 西夏的亲属法律制度 | 第131-159页 |
第一节 西夏的服制 | 第131-149页 |
一、西夏亲属分类原则与合称称谓 | 第132-135页 |
二、西夏服制及其与唐宋服制的比较 | 第135-138页 |
三、西夏服制的实施与唐宋时期服制全面法律化 | 第138-149页 |
第二节 西夏的同居共财 | 第149-151页 |
一、西夏法律对于儒家同居共财法律原则的变更 | 第149-150页 |
二、对于子孙擅用私财的规定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西夏的亲属相隐 | 第151-155页 |
一、亲属容隐制度 | 第151-152页 |
二、亲属互犯的处罚 | 第152-155页 |
第四节 西夏的荫庇与连坐 | 第155-159页 |
一、荫庇制度 | 第155-157页 |
二、连坐制度 | 第157-159页 |
第八章 儒家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第159-174页 |
第一节 儒家思想影响西夏法制的原因分析 | 第159-168页 |
一、西夏统治者对中原王朝政治法律制度的仿效 | 第159-162页 |
二、西夏统治者对中原儒学的尊崇 | 第162-163页 |
三、西夏人著述中对儒学的传承 | 第163-166页 |
四、"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及其对西夏社会风尚的影响 | 第166-168页 |
五、儒家思想得以影响西夏社会的家庭结构分析 | 第168页 |
第二节 儒家"尊君孝亲"和"慎刑德政"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第168-174页 |
一、儒家"尊君、孝亲、崇官"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二、儒家"慎刑、德政"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 第170-174页 |
结束语 | 第174-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