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枣疯病病原鉴定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 1 植原体病害研究 | 第11-23页 |
| ·植原体特性 | 第11页 |
| ·植原体的发现及症状 | 第11-12页 |
| ·植原体的分布 | 第12-13页 |
| ·植原体的传播媒介与传毒特性 | 第13-14页 |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14-15页 |
| ·植原体的检测 | 第15-23页 |
| ·显微研究技术 | 第19-20页 |
| ·血清学技术 | 第20-21页 |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1页 |
| ·PCR 技术 | 第21-23页 |
| 2 枣疯病研究 | 第23-26页 |
| ·枣疯病的危害及症状特点 | 第23-24页 |
| ·枣疯病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 第24-25页 |
| ·枣疯病传播途径与防治 | 第25-26页 |
| 3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本论文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第2章 果树植原体病害普查及风险分析 | 第28-45页 |
| 1 调查及采样地点 | 第28页 |
| 2 植原体病害检测 | 第28-3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 ·采样总DNA 的提取 | 第29-30页 |
| ·引物合成 | 第30-31页 |
| ·PCR 扩增 | 第31-32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 ·植原体症状特点与病害普查 | 第32页 |
| ·PCR 检测 | 第32-34页 |
| ·几种果树检疫性植原体病害风险分析 | 第34-43页 |
| ·葡萄金黄化植原体 | 第35页 |
| ·澳大利亚葡萄黄化植原体 | 第35-36页 |
| ·苹果簇生植原体 | 第36-37页 |
| ·梨衰退病植原体 | 第37-38页 |
| ·桃X 植原体 | 第38页 |
| ·杏褪绿卷叶植原体 | 第38-39页 |
| ·蓝莓矮化植原体 | 第39-40页 |
| ·草莓簇生病植原体 | 第40页 |
| ·椰子致死黄化病植原体 | 第40-42页 |
| ·来檬丛枝病植原体 | 第42-43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3章 大连地区枣疯病病害调查 | 第45-50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病害调查 | 第45-46页 |
| ·感病叶片病组织超薄切片观察 | 第46-47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枣疯病发生情况调查 | 第47-49页 |
| ·受侵叶片病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 第49页 |
| 3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4章 大连枣疯病病原鉴定 | 第50-57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感病植株总DNA 提取 | 第50页 |
| ·PCR 扩增植原体 16S rRNA 基因片段 | 第50-51页 |
| ·PCR 产物的序列测定及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 ·计算机模拟的,RFLP 分析 | 第52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序列分析 | 第52页 |
| ·RFLP 电子酶切图谱 | 第52-53页 |
| ·植原体株系系统进化树构建及分析 | 第53-56页 |
| 3 结论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