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动态联盟的产生背景 | 第11-12页 |
·知识共享是动态联盟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15页 |
·动态联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动态联盟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7-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知识与知识管理概述 | 第21-27页 |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 第21-23页 |
·知识的特性 | 第23-24页 |
·知识管理 | 第24-25页 |
·知识共享 | 第25-26页 |
·知识转化一般过程 | 第26-27页 |
·动态联盟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27-31页 |
·动态联盟的定义 | 第27-28页 |
·动态联盟的特征 | 第28-29页 |
·动态联盟与传统企业模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第3章 动态联盟中知识共享过程及知识共享风险 | 第31-44页 |
·动态联盟中的知识共享过程 | 第31-35页 |
·从联盟整体角度分析知识共享过程 | 第31-34页 |
·从联盟企业自身角度分析知识共享过程 | 第34-35页 |
·动态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影响知识共享的组织稳定性因素 | 第37-39页 |
·影响知识共享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39-40页 |
·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知识共享风险 | 第40-42页 |
·动态联盟知识共享风险的分类 | 第40-41页 |
·动态联盟知识共享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动态联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分析 | 第44-64页 |
·知识共享程度及其满意度概述 | 第44-48页 |
·知识共享程度的定义 | 第44页 |
·影响知识共享程度的因素 | 第44-46页 |
·知识共享程度满意度的涵义 | 第46-47页 |
·知识共享程度满意度的计量 | 第47页 |
·知识共享程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知识共享程度满意度的评价体系 | 第48-53页 |
·测评指标体系 | 第49-50页 |
·测评模型 | 第50-53页 |
·基于博弈论方法的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知识共享程度分析 | 第53-58页 |
·博弈条件的假定 | 第54页 |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54-56页 |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56页 |
·算例分析 | 第56-58页 |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动态联盟知识共享程度分析 | 第58-63页 |
·模型的描述 | 第59-60页 |
·最优知识共享程度 | 第60-61页 |
·盟员知识共享程度的选择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促进动态联盟知识共享的管理措施 | 第64-72页 |
·知识共享系统的建立 | 第64-66页 |
·设立联盟知识管理机构 | 第64-65页 |
·确定知识管理的原则 | 第65页 |
·构建知识管理基础设施 | 第65-66页 |
·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联盟文化 | 第66页 |
·建立动态联盟绩效评价体系 | 第66页 |
·建立动态联盟间的学习机制 | 第66-67页 |
·建立动态联盟间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 第67-69页 |
·知识奖惩机制 | 第67-68页 |
·知识补偿机制 | 第68-69页 |
·建立动态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 第69-70页 |
·建立动态联盟中共享性知识的评估机制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72页 |
·进一步需要展开的工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页 |